2005年,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率先推出了工作室经营模式,当时院里一股建筑师的中坚力量创立了第一批院属的工作室,叶依谦就是其中之一。在这种共生与独立的关系中,在如此庞大、优势与限制共存的平台上,他带领3A2工作室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完成了一系列大型科研类公共建筑的设计。他用“高级定制”形容自己工作室的服务方式,强调“点对点的设计服务”,根据终极客户的需求“量体裁衣”,既不同于个人建筑师艺术创作的“私人订制”,也不同于批量化生产的商业设计公司。
叶依谦认为建筑师是一个强调技术性、综合的职业,建筑设计是个系统工程,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艺术表达。工作室发展也保持谨慎理性,一直扎根北京,在中高端公建领域有很强的竞争力。他的目标是希望培养出一支具备高超技术含量和专业水准的精锐团队,而不是追求所谓的规模扩张,在他看来做强比做大更有意义。
记者:您是如何对建筑设计产生兴趣的?毕业后的职业经历哪些事情对您来说是影响较大的?
叶依谦:因为中学时期非常喜欢绘画,所以希望从事相关的工作,有个很好的机会我结识了天津大学建筑系的邹德侬教授,在与他的接触中我对建筑设计萌生了最初的兴趣,可以说他是我建筑学的启蒙老师。之后高中毕业就报考了建筑专业,本科毕业后顺理成章地报考了邹教授的研究生,他严谨、理性的治学方法对我影响很大。
1996年研究生毕业后就来到了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现在已经19年了,我们那代人是非常幸运的,在教育和职业经历中都遇到了当时非常好的老师,我开始工作的时候当时院里很多大师级的建筑师都还在工作,比如马国馨、刘力,我到北京院第一个老师是何玉如总建筑师,之后先后接触到柴裴义、魏大中等非常优秀的建筑师,大师们都是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手把手交给我建筑设计的方法和理念,这几位老总对我的职业生涯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接受了非常扎实的训练和体系的熏陶,为今后的设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记者:什么样的机遇和条件让您成立独立工作室?
叶依谦:大院工作室的体系是北京院首先推出的,朱小地院长2005年推出工作室体制的尝试。当时门槛比较高,院里也有很严格的准入机制,要求有一批建筑师要具备学术带头人的可能性和潜质,出来之后带头成立设计团队。我们属于第一批院属工作室,不但要有技术能力还要一定的市场和经营能力,也是一种难得的尝试。我当时在设计三所工作到第9年,觉得工作室模式的推出正是时候,我是三所里面的一个室的室主任,团队拥有20多人,综合设计所的工作模式让我总感觉设计空间受到束缚。
工作室模式的提出让我非常兴奋,虽然开启一个新的模式没有经验心里会很忐忑,也因为年轻没有顾忌太多风险决定去尝试。当时院里给了每个工作室20万的启动资金,当时对风险的预计都没有,想着如果这20万花光了,我们就自己掏钱了。结果很幸运,虽然我们没有项目储备,但在之后的竞标中一连中了几个标,项目逐渐跟上,感觉这个模式很正确,设计发挥的空间变得开阔,很多事情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工作室的模式我认为非常正确,当时院里成立的工作室都是单专业的,和国际通行的事务所模式类似。如果做专业配合,我去找院里的工作室、设计所都可以,这样设计环境就变成院内市场的模式,把市场的模式能够贯穿到底。我们在选人、成本控制、项目选择上变得很主动,虽然开始的时候会有些困难,一旦确定模式正确之后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我们的热情。
最初,我们院成立十几个工作室,第一年这些工作室的产值可以忽略不计,到2009年时候工作室的产值可以占到总产值三分之一,到2013年我们能够占到半壁江山。
记者:工作室成立之后对您的设计和工作模式产生哪些变化和影响?对于工作室的发展方向和主要的设计项目类型,您是如何考虑和设定的?
叶依谦:之前在设计所里我们更多从事技术工作,作为建筑师和技术负责人应对项目,对于经营和市场完全没有概念,很被动地被安排做项目。我很不喜欢这种工作方式,和甲方交流很困难。现在我们做工作室需要做经营、设计和管理,这更贴近建筑师职业的本质,建筑师就应该应对市场,面对客户。实际上我认为这件事情并未给我们增加负担,反而很值得去开拓,作为建筑师应该对市场有更多了解,这会让职业经验更完整。因为工作模式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我们对于建筑师职业的理解和认识,我们变得更加完整和客观。
把工作室团队比喻成“百货商场的专卖店”,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所谓“专卖店”的建筑师不可能全部类型都做。这个行业的建筑师应该分成几种类型,一种是独立建筑师,比如张永和、王澍,设计创作完全是个人思考的结果,他的团队是助手和技术支持,他可能会涉猎很多类型,完全是凭个人兴趣,他的喜好决定这件事情的走向。还有一种是学者型的工作室,设计实践是学术研究的反映,比如清华的李晓东老师,他们的业务量很少,设计作品更多反映的是对建筑的研究和思考。
我们则属于商业型建筑师,我们的目标是经营一个工作室团队。如果个人建筑师是“私人订制”,我们则是“高级定制”,针对的是点对点的服务。我们工作室目前专门设计非开发类的科研、办公、教育等项目,基本上不服务开发商,甲方包括央企、科研院所、高校、也有小部分的政府项目。这种是点对点的设计服务,企业自用的项目,我们喜欢和这种客户去合作。当时也并没有说想做什么类型的项目,更多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我们做这类项目越来越多,自然会更加专业,从而获得口碑和影响力,就会产生连锁效应。
记者:在未来,工作室在承接项目的类型方面会发生一些变化吗?
叶依谦:作为建筑师我们不能太任性,因为我们是从业建筑师,最初的市场定位和职业定位就很清楚。对于职业的理解,我不认为都是个人建筑师的天下,在建筑行业个人建筑师一定存在,但是主流还是团队。在社会、技术、行业越来越复杂,工业化、信息化、网络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个人通吃的情况根本不会存在。
在北京院背景下,本身就是大型的团队工作平台,我们接触的项目规模、复杂程度,接受的训练都是针对大型复杂项目的,我们的理解比较深。所以成立工作室做项目的第一个目标是要打造一个高水平的设计团队,首先不作为所谓的个人工作室,不是个人品牌。
市场选择我们在什么领域做什么项目,建筑师往往不能主观控制,但是我们能够选择到底在哪个市场层级里去竞争和发挥。工作室成立最初的两年,我们全国各地的项目都做,之后发现这种方法不可行,成本太高,存在很多不可控的情况,工程质量无法保证。当时我们院的总体战略是全国化发展,但是我们工作室却反过来选择扎根北京,定位在中高端市场,项目类型是非开发类。
我们的市场定位回到北京做中高端公建为主,这种模式我们做起来有心得:第一,我们和真正终极客户交流的时候,反倒能够抓住他们想要什么。第二,在中高端市场立足,竞争对手就是这几个大型设计院,在项目竞标中经常遇到,大家彼此熟悉,更能促进技术的交流和提升。尤其在一个特定的市场范围里,圈子更小,有些东西是有选择的。
记者:对于工作室未来的发展,您有哪些目标和设想?
叶依谦:2005年北京院推出工作室模式以来,我们工作室是发展最慢的之一,最初是十几个人,十年之后现在也就四十多人,已经改成设计所。到现在我们依然是一个建筑专业的团队,没有发展综合专业。从规模上在院里设计所层级上也是最小的,这和我们几个团队负责人职业定位有关系。我们认为作为设计团队的领头人,理所应当要做设计,不能做单纯的管理,这和我的职业方向不一致,我们的负责人全都在一线设计。
在未来,我们希望工作室能够逐渐壮大,但是这个行业受市场和经济的影响很大,近一年多我们发展速度明显放缓。我不追求所谓规模,不崇尚越大越美,做强比做大更有意义。我们团队在院里有知名度,人均产值比较高,期望能够继续做强、做精,成为一个真正在行业里面有技术含量,有一定影响力的设计团队。希望在某一个市场范围内、设计项目类型内有一定的竞争力,但不是简单的生产,希望融入我们的思考和对设计的理解。
同时,我们团队也是院里研发建筑设计中心,这方面也会多投入更多精力,在和国际设计团队接触后,必须承认我们的设计技术水平、对行业的理解还是存在差距的,我们希望能够逐渐缩小这种差距,打造一支拥有国际化水准的设计团队。
记者:您如何应对大院中追求产值任务带来的压力?遵守大规则必然是以牺牲一定的自主性和个性为代价,在创作理想和经济利益之间如何平衡?
叶依谦:压力时时刻刻都有,不一定来自于产值的压力。院里给我们的产值任务都是底线,完成目标并不是很难。我们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市场,市场态势不好我们的忧患感非常强。另外是来自发展的压力,别人在进步而自己停滞不前就会落后,这种强烈的不安全感如影随形。这是职业的本质决定的,建筑设计属于技术服务行业,永远是乙方,永远不会觉得安全,无论多么知名的设计公司都要接受市场的选择。
建筑师存在不同类型,明星建筑师可能会把职业作为个人艺术创作的途径,有些特定项目可能甲方就追求艺术创作,但绝不是主流,大部分建筑师是服务型,不会拿着甲方的钱搞艺术创作。如果这种定位,不会觉得创作理想和发挥空间存在很大的矛盾,所谓的职业理想、艺术追求和具体的市场、经营、生存等不存在矛盾,建筑师做的就是设计服务这件事。
记者:作为一位长期在“大院”工作的职业建筑师,您如何看待这一工作环境对于自己的设计、思考等所造成的影响?
叶依谦:可以说在内心深处我已经被大院的价值取向深深刻下烙印,从开始工作后就在这样环境里接受训练和熏陶,认同这种团队的工作模式,认同建筑设计是讲究技术的行业,更认同建筑师在市场中作为服务者的姿态,这些都是大院给我磨灭不了的烙印。任何事情都是两面性,有积极也有消极一面,大院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建筑师个人的表达,我们最理想的状态是找到一个平衡点。工作室的模式既继承了大院良好的“血统和基因”,又摆脱了一些束缚的东西,这是目前我认为比较理想的一种工作模式。
记者:您对工作室里面年轻的建筑师是如何培养的?
叶依谦:我们比较强调建筑师个人的综合能力,希望所有建筑师,甚至实习建筑师,能够接触到设计全过程,贯穿到方案设计、施工图、工地配合,这才是建筑师比较好的发展途径,我们并没有归类,让人专门做前期、室内、工地服务等。
我们团队趋近于欧美的事务所形式,希望建筑师有成长的过程和机会,我们也在按照这种模式在培养人。所以我们的建筑师很累,因为要求很高,建筑师都会压力比较大,关键我们要求高他们会比较焦虑,但是成长速度会很快。我们团队的梯级是清楚的,实习建筑师、建筑师、项目建筑师、总监到负责人,组成这样一个团队。
记者:您的建筑理想或者设计理想是什么?作为在体制内的职业建筑师,如何实现自身的建筑理想?
叶依谦:我年轻的时候就在设计院开始设计作品,大概30岁不到就能做一些大型项目全程的主持人,也拿了很多设计奖项。对于我来讲,有些事情需要不断超越。我现在的理想与这个团队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希望带领这个团队一起成长,让他在行业里面有一定的影响力。作为一个团队超越个人建筑师所能达到高度的可能性,这个才是我的关注点,如果团队足够精锐的话能够做一些真正有挑战的事情。超越我们现在的状态就是我的理想,发展就是不断超越的过程。
市场的黄金时间已经过去了,再往后市场越来越小,反倒对行业从业者本身水准要求更高,如果我们不想被淘汰,希望走的更远,其实这本身就是很难的事情,这个和我们的理想是一体的,这两件事就会成为一件事,想要生存就要优秀,不优秀就会被淘汰,只是时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