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
海岸线生态景观综合运用――以威海市为例(2)
2015-10-10 10:01  点击:25

4.2 海岸建设呼唤守法保护意识


千里海岸的管理工作单靠职能部门进行管理无济于事,重要的是要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在全社会形成一个浓厚的资源和环境保护氛围,全面提高广大市民的守法意识,让守法经营变成所有人的自觉行动。关于海滨岸线的开发的决策应有充分的公众参与。


环境保护从根本上来说是对生态、海岸的保护,所以搞建设或资源开发必须遵从海岸本身的属性与特点。我们不能也不应该以牺牲环境的巨大代价换取暂时的经济利益。在过去,海岸线似乎成了均衡贫富差距的一个工具,完整的滩涂、海岸线,沿海村庄、内地村镇都要分一块,千里海岸成了“唐僧肉”,这样就直接导致了海岸资源开发的无序性、随意性,不仅对沿线自然环境带来影响,而且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也是掠夺式的。在这种态势下,环境保护、旅游资源保护根本无从谈起。大量历史遗留问题的存在就说明了这一点。我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规划意识要进一步加强。


4.3 资源开发呼唤创新意识


推广好方法,发现新思路,增强人们的主动创新意识,无论是在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还是在海岸资源的充分利用上,都有着积极而现实的意义。


采挖海沙,曾是威海市区建设的主要材料来源,也给沿海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现在经技区海上公园那美丽的人工湖,就是利用以前采挖海沙时形成的巨大沙坑改造而成。而享誉国内外的西霞口野生动物园,也是由原来巨大的废弃采石矿坑改造而成。这些思路上的创新思路,在解决沿岸历史遗留问题上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近年来,威海市区建设用沙量达到了每年100万立方米以上。环翠区地矿部门发挥创新能动作用,既有效地解决了建筑用沙问题,又有效地化解了取沙与保护环境的矛盾,还改良了农田土质,可谓一举多赢。他们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实现了天然海沙开挖向生态型采挖的转变,在温泉镇、草庙子镇等处建立了风化石采砂点,将原来风化荒地的沙土取出,粉碎后用水冲洗,生产出符合建筑用的水洗沙运往市区工地,然后用开挖地汲取出的熟土进行回填改造。这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来源于工作创新、思路创新,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创新意识,对于管好千里海岸资源,保护好千里海岸自然环境有着重要作用。


4.4 千里海岸呼唤“好管家”


千里海岸的资源、环境管理,牵扯到各个方面。对于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来说,消除隔阂,相互协调,形成合力,才能将我们的千里家园管好用好。实施海洋功能区划就是一项政府职能,目的就是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规范用海,协调各部门、各单位科学用海,克服无序、无度、无偿用海的混乱局面,保证海洋开发健康有序地进行,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全社会、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4.5 构建“绿色海岸”


依托之前营建的沿海防护林,建立一条以完善的海岸带林地系统为基础的“绿色海岸”,从而改善生态环境,营建优美的海岸景观,实现海岸带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以全海岸带规划区内的城市区域、集镇、村庄绿化和各个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湿地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区绿化建设为“点”,以护路林、沿河护岸林建设为“线”,以沿海防护林体系和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为“面”,通过对点、线、面的不同建设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互联互补,形成以沿海防护林为主体,农田防护林、护路林、沿河护岸林、水土保持林、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城市村镇的绿化等林地资源合理配置补充,融生态需求和景观需求为一体,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者有机结合,层次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备,效益兼顾的一条绿色海岸带,使海岸带规划区内国土绿化程度、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滨海景观质量显著提高。

4.6 “以海岸线为本”的交通政策


海岸带交通实行公交优先、铁路及海运优先、自行车和步行优先;禁止在海滩、泻湖等地区修建新的过境干道或高速公路。不鼓励过于靠近海滨的“海滨观光大道”建设模式,与海岸线平行的过境干道和高速公路应当在距海岸线一定距离(原则上不小于2000米)的内陆腹地合理布线建设,并通过布置与之垂直的小型支路,达到接近海滨岸线的目的,以减小滨海过境干道和高速公路对海岸带的破坏。


4.7 生态景观规划设计


根据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俞孔坚博士对威海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调研,建立生物安全格局、乡土文化安全格局、游憩安全格局、视觉安全格局等安全格局的基础上,应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规划设计;使规划设计的结果在最大限度保护环境的同时又必须满足人类景观和功能需求。海岸线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与内容生态规划设计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为原则,以顺应基址生态环境、节约物质与能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提高植物生态效益为标准。由此建立海岸线总体的生态基础设施。并通过与各个格局相对应的景观特色构建威海海岸线风貌总体特色。


(1)组织规划结构


海岸线区域作为自然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交界,空间规划要充分尊重自然生态环境的肌理,使规划结构如同在自然环境中生长出来。将自然景观的保护与优化,人工景观的创造与利用相结合,确定海岸线区域的整体规划结构和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双向渗透的总体格局。


(2)完善景观序列


景观是区域的构成特征,它不只是像画面的风景,它是人眼所见各部分的总和,是形成场所的时间与文化的叠加与融合,是自然与文化不断雕琢的“作品”。在设计中,充分发掘海滨区域的生态文化和地域风情,明确景观序列的主题,强化景观规划的整体性。


(3)优化视觉节点


在景观规划中,清晰的规划结构和明确的景观序列,强化了海滨区域的整体性,而个性鲜明的景观节点和标志物,则会带给海滨区域强烈的可识别性。景观节点的优化同样应该以生态文化和地域特征为切入点,并以与自然环境完美和谐为标准。海滨区域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还应依据整体的原则,关注其与整个城市的关系,区域内部各构成要素与整体以及各要素之间应形成统一和谐的关系。生态的景观规划还应体现出动态的特征,因为海滨区域空间形态的建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应该像有机体一样,不断适应周边环境的变化,从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4)景观结合文化,突出地方性特色


自然景观整治与人文景观保护相结合,是生态景观规划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突出海岸线文化内涵和地方景观特色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一些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名城,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特色,利用园林景观表现手法加以表达,保持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是海岸线生态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对恢复和提高海岸线景观的活力,增强海岸线的地方特色、文化性、趣味性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以绿为主,生态优先


海岸线绿化在城市中重要的生态功能要求,主要是通过植物来完成的,这就决定了对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建设,必须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遵循海岸线的自然生态群落结构,以绿化为主体,以植物造景为主体,强调以乡土树种为主,兼顾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运用天然材料,创造自然生趣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应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景观异质性,强调景观个性,促进自然物能循环,构架城市生境走廊,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作为滨水绿地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加以体现。


(6)滨水空间的处理与竖向设计


为了取得多层次的立体观景效果,一般在纵向上,沿水岸设置带状空间,串连各景观节点,构成纵向景观序列。竖向设计考虑带状景观序列的高低起伏变化,利用地形堆叠和植被配置的变化,在景观上构成优美多变的林冠线和天际线,形成纵向的节奏与韵律;在横向上,需要在不同的高程安排临水、亲水空间,滨水空间的断面处理要综合考虑水位、水流、潮汛、交通、景观和生态等多方面要求,所以要采取一种多层复式的断面结构。各层空间利用各种手段进行竖向联系,形成立体的空间系统。由于景观和生态的需要,要避免传统的块石驳岸平直生硬的感觉,临水空间可以采用自然缓坡型、台地型、引入型等断面形式进行处理。


(7)遵从基址的生态环境特征,减少人为干扰与破坏在地球表面进行任何的改造都会对其造成影响,但这并不表明人类就退出生物圈不再进行建设了,而是应该认识到人类的建设行为对生态系统影响的成因与大小,通过设计来减少或避免这种影响。保持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让环境充满生机与活力。任何园林景观生态系统都有特定的物质结构与生态特征,呈现空间异质性,规划设计之前应该对基址进行系统的分析,考虑基址的气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以及野生动物等生态要素的特征,并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遵从这些生态环境特征,尽量减少人为干扰与破坏。


5 结语


总之,我们必须以新的观念重新审视海岸线生态景观这份宝贵的资源,从规划设计入手,遵循科学的规划原则和合理的设计手段,运用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对海岸线进行规划设计,使它成为威海发展的又一个巨大契机。在此我们也呼吁人们及社会对海岸线的关注和科学的保护利用。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 奚雪松 王思思. 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以山东省威海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8(03):87-92

2 仇保兴. 在城市建设中容易发生的八种错误倾向[J]. 城市规划,2005 ,(12):9-11.

3 俞孔坚.《景观:生态、文化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4 阮仪三. 留住我们的根――城市发展与城市遗产保护[J]. 城乡建设,2004,(7):9-11.

5 吴良镛. 面对城市规划“第三个春天”的冷静思考[J]. 城市规划,2002,(2):9-14.

6 俞孔坚、李迪华、潮洛��.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J]. 规划师,2001,(17):9-17.

7 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反规划”途径[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8 俞孔坚.景观生态战略点识别方法与理论地理学的表面模型[J].地理学报,1998

9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10 刘滨谊.《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11 【美】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12 吴必虎《中国景观史》[M].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3 沈国英,施并章.《 海洋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5 毛文永.《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论》(修订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16 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17 李钊. 滨海城市岸线利用规划方法初探[J] 安徽建筑2001.2

18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海岸带规划》2007

19 景观中国网站

20 俞孔坚 李迪华 段铁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J]《生物多样性》1998(3):

21 俞孔坚.生物保护的景观安全格局[J].生态学报,1999,19(1):8-15

22 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作者:吴海龙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