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
海岸线生态景观综合运用――以威海市为例(1)
2015-10-10 09:38  点击:12

威海市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及港口,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第一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被联合国评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范例城市,是中国生态与人文环境最和谐的地方之一。威海综合经济实力雄厚,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以及“海、山、岛、泉、古、俗等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拥有海岛海岸、城市园林、历史遗迹、民俗风情等十多种类型。城市建设更是独具特色,红瓦淡墙,与青山、碧海、蓝天相映成趣。山在海中,海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绿中,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画卷。


威海正全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旅游度假基地,以境内的千公里海岸线为依托,以“福文化”为主题,将威海沿海岸线的旅游资源整合在一起,构筑起威海大旅游的新格局,逐步形成“南有寿比南山,北有福如东海,外有黄金海岸,内有幸福海岸”的威海旅游新品牌。


威海市海岸线也是山东省海岸带重点发展的“中国阳光海岸带”之一,海岸线生态和景观资源十分丰富独特。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加快,海岸带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方的岸线资源被无序开发,海水养殖、填海造陆等人类活动破坏了海岸生态;一些地方的海岸防护林被砍伐掉开发房地产;海岸线景观破坏严重;一些海岸湿地被侵占,沿海重大项目及产业布局缺乏协调,致使海岸生态趋于恶化。

1 景观表述――威海海岸线区域现状


山东省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东端,地处北纬36°41′~37°35′,东经121°11′~122°42′。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东及东南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西与烟台市接壤,北与辽东半岛成犄角之势,素有“京津的钥匙与门户”之称。东西最大横距13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81公里,总面积543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731平方公里。威海市北、东、南三面环海,海岸线总长986公里(占山东省海岸线总长的1/3,全国的1/18)。岸线曲折,岬湾交错,岛岸线总长141.7公里。威海拥有中国城市中最长的海岸线,本文主要研究威海市区海岸线区域基本状况。


1.1 自然景观特征


海岸线都是主要是由海湾、沙滩、沙丘和海岩组成。有天然的港湾,海滨滩平、沙细、礁奇,海水洁净清澈,万亩松林点缀其间;海岸沿线,散落着近百个大小岛屿和三十多个迷人的海湾。


1.2 生物景观特征


威海海域广阔,浅海和潮间带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据资料统计,全市海域平均生物量为353克/平方米,平均生物密度586个/平方米。有生物资源779种,其中,动物647种,植物132种。海岸线区域也海鸥、海蜇、海星等动物的重要栖息地。


1.3 人文景观特征


威海海岸线文化景观可以划分为山水文化景观,宗教文化景观,工程设施景观,历史建筑和街区景观、游憩文化景观等类型。主要有CCTV威海影视城、威海公园、悦海公园、新外滩等。


2 景观过程分析――威海海岸线区域的自然生物与人文过程


2.1自然过程分析


海岸带旅游开发、大型工业园区与高速公路建设等,造成生物栖息地破碎化、生物种群数量下降等问题;海陆变迁和降水、径流、地下水以及潮汐等过程综合地影响着威海市区海岸线区域景观的变化,威海市区海岸线区域濒临黄海,在水动力和泥沙综合作用下,海岸和滩涂位置随海平面的进退而不断变化。


2.2生物过程分析


通过探讨生物生存、觅食、迁徙的自然工程,把握各类动物的水平扩散和垂直选择栖息地的行为模式,可以分析人类对于潜在栖息地格局的干扰和影响,探讨生物保护在生境破碎化严重的情况下得以实现的途径。如果重大的建设活动破坏了其觅食路径和空间,将直接影响这些珍稀动物的生存,也将对整个的海岸线生态系统造成很大的破坏。威海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地区,栖息生境破碎化严重,海岸线的野生动物生存势必受到极大限制。


2.3人为过程分析


(1)对海岸线区域现存历史文化遗产与乡土景观的保护与管理不够,缺乏有效的宣传措施与明晰的标识系统,没有形成整体化的乡土文化体验网络;


(2)综合游憩体验过程被分割,开放空间可达性较差,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游憩网络;


(3)海岸线区域高层建筑高度缺乏统一规划的指导,城市天际线的零乱无序,重要山脊线背景与重要视廊被遮挡。


3 景观评价――威海市区海岸线区域景观生态服务功能评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海岸带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已经出现了资源破坏和不合理利用等问题,主要包括岸线资源和土地的无序开发、海滨景观破坏严重、局部海域污染严重、基础设施建设不当引起的破坏性开发、海滨资源遭受建设性破坏等开发问题;侵占湿地、工厂化养殖、盐田生产及盐化工污染、防护林破坏及岸线退蚀等生态问题;沿海重大项目、产业布局缺乏协调等建设问题。


3.1 海岸带普遍存在“不可持续发展”现象。


海岸线和土地资源,面临城市扩张带来的巨大压力和无序开发的风险。突出表现为,圈占海滨岸线和土地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本应属于公共资源的海滨岸线和土地资源,已经成为房地产开发商、社会个人和企业(这些企业往往是深受地方政府扶持、保护的地方重点企业)等多方觊觎的对象。 一些大型企业和集团在滨海地区建设行为缺乏约束,如据报道某企业集团在靖海湾口填海,


3.2 威海市黄金海岸线部分地方垃圾成患


在环翠区与经区交界处一段海岸上,数千平方米的场地上堆满了各种垃圾,还不时有垃圾车辆进出。但最近往这里倒垃圾的车辆渐多,许多垃圾倒在平度东路上,环保部门不得不派出铲车和工程车清理。海岸南侧的居民反映,这片海岸垃圾成患,每天他们推开窗子,看到的就是垃圾堆。


文化西路某藏骜养殖厂西端北侧一处海滩,一座由建筑垃圾填埋后修整的平台横在沙滩上,从这个垃圾平台向东不足500米的海滩上,又有一处建筑垃圾坝横在海滩上,洁净的海滩被拦腰斩为数段。清澈的海水中,随处可见红砖头、白瓷砖、布片和塑料袋。前几年这个地方还是一片洁净平缓的海滩,景色美不胜收。而今却变成这个样子,真让他感到震惊。环海路高区麻子港路段,路面坡度较陡,但路两旁还是堆放着许多废弃的垃圾,与周围美丽的景色格格不入。国际海水浴场西侧海边防护林里有一条土路,路两侧到处是散落和倾倒的建筑垃圾。在中汇大酒店通往海岸的道路西侧,草丛中数百平方米的地方堆积着大量的杂石。


3.3海滨景观破坏严重


近岸礁石是重要的海滨旅游及景观资源,近年来威海市沿海地区海参养殖业高速扩张,围礁养参大规模兴起,岩质岸段的近岸礁石景观遭到很大破坏,其中尤以芝成岸段近岸礁石的破坏最为严重。 调查中还发现,威海市市区海岸线区域滨海挖山、采石现象还是存在,滨海山体的破坏在一些地区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与此同时,海滨旅游及景观资源的公共性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作为公共资源,海滨旅游及景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本着面向公众的原则。而现实中,一些优质的海滨旅游及景观岸线往往被一些企业或团体所占据,影响到海滨旅游岸线作为公共资源的开放性。


3.4 乱搭滥建现象随处可见,建设规划不合理


海岸带乱搭滥建的现象还是存在的 ,在环海路北侧至海岸线范围内还发现新建设的建筑物、构筑物,而普通房地产或工业项目大量侵占珍贵、一流的海滨空间,占用不该占用的滨海土地资源,缺乏长远、合理的海滨资源储备,也带来海滨岸线及空间资源超前开发,利用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成为威海海岸带面临问题与风险的根源所在。


海岸线发展不均衡,市区东部岸线已经建成八大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和旅游的热点,北部岸线和西部岸线利用还需进一步加强。将围绕“千里幸福岸线”的主题,坚持保护与利用并举的原则,瞄准世界发达海湾城市的开发动向,对市区西部、北部及东部的局部地段进行深度策划。


4 景观改变――威海市区海岸线生态保护开发策略


呼唤资源环保意无序开发,乱采滥挖,乱搭滥建,给黄金海岸造成了难以修补的疤痕,破坏了我们美丽的家园……这些问题的存在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所以我们必须对威海市区海岸线生态保护开发做出科学的策略。


4.1 “反规划”划定禁止建设区


2005年8月,《山东省威海市东方幸福海岸旅游专项规划》编写完成,《威海市海洋功能区划报告》也已完成。2007年山东省建设厅会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山东省海岸带规划》已正式批准,威海市各部门要严格执行这些规划要求。


把潮间带、沿海生态系统与生态敏感区、重要海岸带旅游及景观资源保护区、平均高潮位线以上100―300米的缓冲区、沿河50―100米的保护带等,划为禁止建设区。将平均高潮位线向陆100―300米划为海岸带建设退缩线,退缩线向海一侧为不可建设区,但对公共安全及服务必需的建筑物和必须临近海洋的项目不受此限。逐步清除海岸带生态敏感区内的建筑设施;保证公众无阻碍到达和使用公共海岸线。


产业协调政策,在保护海岸带自然环境、保持文化和社会多样性的基础上进行海滨旅游开发,不得毁坏海滩沙丘及植被等景观资源;审慎开发海滨旅游及景观资源,做好储备,防止超前、无序开发;尽量将旅游配套设施向内陆布局,减轻海滨环境压力。


依照自然特征和资源条件,对各岸段的旅游及景观资源、生态及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进行科学引导。针对港口发展、沿海绿化、生态恢复三个重要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一是划定港口岸线,保证海上运输的发展需要;二是依托现状沿海防护林,构建以海岸带林地系统为基础的绿色海岸;三是海湾生态退化区、半岛岸线蚀退区等生态脆弱区和退化区,进行保护和治理。必须以海岸的生态特点来规划,不能破坏原有地貌生态环境;必须和海岸线保持一定距离(最少300米),原有的保护林坚决不能动;新区建设必须是生态型,围绕生态做文章。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