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规划设计新导则
1、概况
(1)前区小广场
广场采用与圆形的规划造型,两侧植物紧密栽植将广场紧密围合,很有空间感。圆心区域为系列水景的起源,其中的水幕墙、吐水设施更让人们在此停留小憩的过程中领略到水的多重质感。而广场周围数个同心圆弧造型的石凳和绿篱,不仅满足了平视的个体设计,也考虑了由高空向下眺望的平面构图,为了广场增加了活力与视觉享受! 的美女编辑们
(2)活动游戏区
这是一块较大的集中活动场地,起到了联系前区小广场和后面大面积水景的纽带作用。植物栽植由前面的密林式栽植逐渐过渡到稀疏式栽植。使人们在活动时可以充分沐浴到阳光,场地上配置了老人活动的健身器械、足底按摩以及儿童游戏的植物迷宫、涂鸦墙等小品。这些小品设施是环境景观中的点缀,是景观特色的细部表现,对广大居民也有极大的吸引力,特别是现代居民很注意身体素质的提高。从儿童游戏设施到全民健康设施都将受到广大居民的欢迎!
(3)主水景区
进入该区域,植物再次密集栽植,加上微地形的利用与蜿蜒的小路相结合,让人有回归自然的感觉。水面局部扩大,形成湖面造景,使环境更加优美、自然!在这里你可以倾听到潺潺的溪流声,哗哗的跌泉,可以看到水中大大小小的石头,岸边葱葱绿绿的植物,还有在巨石上的独木桥。入坐水中景亭,茂密的植物,更使你如沐浴山涧春风!
规划小节:将清新的空气、阳光、水、植物、鸟儿、蝴蝶等大自然美好的事物带入小区,使休闲活动,如欣赏景观、聚会交流、儿童嬉戏等,走进居民每日生活,理想的环境设计使枯燥的日常变得丰富多彩!创作手法上,将人们在大自然游赏过程中的有趣体验以抽象手法再现出来。利用精心设计的地面竖向变化以地形、矮墙、廊架、平台、水体、住宅建筑、植物等元素,创造出丰富有趣、舒适宜人的生活空间!
2. 正文
2.1 结合所做设计对新导论的看法和理解
该导则的独创性在于景观设计的重新分类,它是依据居住区的居住功能特点和环境景观的组成元素而划分的。其中设计元素根据其不同特征分为功能类元素、园艺类元素和表象类元素,这三大类元素与绿化种植景观、道路景观、场所景观、硬质景观、水景景观、庇护性景观、模拟化景观、高视点景观、照明景观等九类设计共同组成了居住区的景观环境。这种分类尽管依然存在争议,但也是不可避免的,只要实用,仍不乏是一种有益的探索。而且,主编单位仍在收集资料,不断丰富内容,希望在试行中检验导则的准确实用性,更好地为开发企业服务。
就导则的具体内容而言他们在注重景观环境功能性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景观的安全性与长久性。导则中具体规定了水池的高度、木栈道的物理处理方式、涉水池与泳池的深度、可能通过轮椅的道路的宽度,以及沙坑距离窗户的远近距离、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的大小尺度等。这些规定是在以往景观设计中不曾被重视的地方。
对原有土地条件的合理利用,改变“三通一平”破坏性的开发建设局面,保护原来的地形,地貌,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少动土方,这样不仅减少了资金投入,而且尽量保护了原生态系统的平衡,显得朴实无华,自然野趣。
2.2 设计需经济实用
我在昌福小区设计当中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尽量减少土方工程。适地适树,建筑周围的土壤由于建筑施工经常有建筑垃圾等阻碍植物生长的环境,我采用耐瘠薄、抗性强的树种如黄葛树、小叶榕等。为提高小区的生活质量,绿化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在整个小区内以自然植物景观且多以绿色植物为主,增加整个空间的绿量[11].在居住区内多种植高大的乔木,因为成片的高大的乔木不仅可以改善居住区的环境而且还为低层植物的生长创造了较好的生态条件,在高大的乔木下面还可以作为活动、娱乐的休闲场地[3].并实现绿化的多样性,建立乔、灌、草多层次的复合结构的植物群落,增加开放性空间的绿化,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最好的绿化效果。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让居民能真正感觉到大自然的亲切美好。
2.3 因地制宜,巧于因借
昌福居住小区绿化是以满足居民生活、为生活在喧闹都市的人们营造接近自然、生态良好的温馨家园为宗旨,本着经济适用的原则,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用最少的投入、最简单的维护、达到设计与巴南区风土人情及文化氛围相融合的境界.
2.4合理的组织空间
居住区绿化同居民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更具有功能性和实用性。我在设计中主要采取分割与渗透的手法来组织空间。
2.4.1空间的分割
绿化空间的分割要满足居民在绿地中话动时的感受和需求。当人处于静止状态时,空间中封闭部分给人以隐蔽、宁静、安全的感受,便于休憩;开敞部分能增加人们交往的生活气息,比如我在方案中设计的花架和景墙。当人在流动时,分割的空间可起到抑制视线的作用。在方案的第二个景观接点布置的张拉膜就可以抑制视线。通过空间分割可创造人所需的空间尺度,丰富视觉景观,形成远、中、近多层次的空间深度,获得园中园、景中景的效果。
2.4.2 空间的渗透
空间的渗透与联系同空间的分割是相辅相成的。单纯分割而没有渗透和联系的空间令人感到局促和压抑,通过向相邻空间的扩展、延伸,可产生层次变化。在方案中我用
门窗、花格墙和植物框景。在设置分割物时,还可利用门洞等手法使被分割的空间既保持它的独立,让人们有场所感,又与外界联系紧密,相互渗透.小区中的组团式小游园,服务半径小,供居民茶余饭后休息游乐,就像“袖珍花园”。
2.5 利用自然景观,体现绿色
在小区园林植物的配置方面:一方面我利用各种植物相互之间的配置,来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色彩�p季相以及意境;另一方面我用植物与其它园林要素如山石�p水体�p建筑�p园路等的关系来配置。
四、优秀案例分析
下面通过分析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河南正弘九郡别墅区所做的规划及景观设计的实例,较为具体的理解上述关于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方法和观点。
1.区域位置及场地分析
该别墅区位于郑州市北部黄河桥南新区的中北部,西部隔桂圆北街与黄河迎宾馆(河南省省委第三招待所)相邻,南临迎宾路。其东部为黄山路,北部为金光路。其中,迎宾路直通三所,也是该别墅区人流车流的主要通道,迎宾路上的行道树―梧桐―高大整齐,给人以非常深刻的印象。
该别墅区的最大优势是与黄河迎宾馆比邻而居。黄河迎宾馆的历史非常悠久,是国家领导人来郑州时的下榻处。同时,黄河迎宾馆也是集宾馆、会议接待、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设施。迎宾馆的康体休闲设施齐全,包括高尔夫练习场和小型高尔夫球场、游泳池和网球场等等,现在已经对公众开放,成为郑州市市民周末休闲度假的最好去处。此外,迎宾馆内环境非常优美,尤其以由五十余年树龄的梧桐树最为引人注目。
2.总体规划的四大特色设计
(1)中央生态景观核
将原有湖面改造并延伸,形成别墅区的中央景观核。中央景观核是一个由乔木、灌木、各种水生植物构成的湿地景观区,也是整个社区的一个生态的、可持续的自然景观核。
(2)人车完全分流的交通系统
别墅区采用环路加尽端路的系统,将别墅区的车行和人行完全分开,实现行车的快捷,又保证了行人的安全和私密。
(3)景观设计体现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
由中央景观轴衍生出指状绿地,打破了以往住宅区中大片绿地的做法,将绿地水体引入别墅区深处,使每一住户都能获得最佳景观,形成“水溪――树林――院落――人家”的景观结构模式,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交流与共生。
(4)总体布局体现土地的开发价值
由南向北,依次是商业建筑、会所和居住建筑(别墅),南入口为主要的出入口。临街结合大门的设计做商业建筑,使其成为别墅区与外部城市主干道之间的一种界面。会所结合整个别墅区的格局布置在商业建筑和居住建筑之间,靠近主入口(南入口)。会所的建筑设计要结合所在位置的外部环境,取得较好的景观效果。
3.环境设计―自然、现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1)溪谷概念
将现状水系延伸并改造,形成一个低于场地近两米,贯穿南北,联系后院水溪的指状“溪谷”。在这个谷中,有瀑布、跌水、卵石滩、花溪、木步道、亲水平台、多功能活动广场等,是整个别墅区的连续生态的景观走廊。
①水际、林下形成一条连续的生态康体走廊。 的美女编辑们
②保持中央绿地两侧别墅的私密性,使人流聚集在绿谷中,减少对周边住户的不良影响。
③溪谷中大量的乔木、灌木、水生植物,形成自然的湿地景观,是多种植物、动物的栖息地。
④每个组团的别墅如手指般伸入谷中,形成别墅前院高,后院低的空间格局,丰富建筑的空间,有效减少建筑给人的逼视,使整个建筑镶嵌于绿谷中。
(2)指状渗透的生态景观格局
沿着水溪将中央绿地南北延伸,并和组团绿地相连,在别墅区中形成有机渗透的生态格局,使每一住户最大限度的享受景观。
(3)别墅庭院设计体现“前厅后院”的思想
别墅的前院地势较高,为公共区域,设计手法简洁,景观形象恒定;后院地势较低,和水系相连,为每一住户的私家空间,设计手法丰富,景观形象多变。整个景观体现中国传统建筑布局的“前厅后院”的思想。
(4)“白话”景观和野草之美
该设计中大量使用乡土野生植物,特别是一些水生植物。强调平常之美和野草之美。
这是关于一个高档住区的规划和设计。规划应用了环路加尽端路的方式,营造了一个安静而方便的社区环境。在此基础上进行园林环境的设计。设计大量使用乡土物种;体现人性化的细部处理;通过亲水栈桥,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是一个成功的人居环境景观设计案例。
五、对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总结和认识
当今社会进入网络时代,一方面使人的社会分工更趋细化,合作更为广泛,更能左右环境;另一方面,也使人更为独立,一切东西――水、电、新闻、邮件、广告、甚至基于电脑的工作都可以直通家中,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与交往变得更加简单和稀少,人与社会和自然环境更为分离。但同时也使人们意识到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更渴望回归自然,怀念里弄、胡同那种富有人情味的社区生活。如上海“新天地”的改造,就是在保留传统石库门里弄建筑空间格局、人文景观的基础上对建筑内部重新改建,对外部环境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唤起了人们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同时这也是充分尊重历史、文化而成功开发的典范。
因此,以人为本的“人”其范畴包括社会的人、历史的人、文化的人、生物的人、不同阶层的人和不同地域的人等等。也就是说景观设计只有在充分尊重自然、历史、文化和地域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阶层人的生理和审美需求,才能体现设计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内涵。
1.强调居住区环境景观的共享性
使每套住房都获得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是设计的首要目的。首先在规划设计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人们都能够享受这些优美环境,共享居住区的环境资源;其次,加强院落空间的领域性,利用各种环境要素丰富空间的层次,为人们提供相认、交流的场所;从而创造安静温馨、优美、祥和安全的居家环境。
2.居住区环境景观突出文脉的延续性
崇尚历史和文化是近年来居住区环境设计的一大特点,开发商和设计师开始不再机械地割裂居住建筑和环境景观,开始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区的策划和规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居住区环境作为城市人类居住的空间,也是居住区文化的凝聚地与承载点;因此在居住区环境的规划设计中要认识到文化特征对于住区居民健康、高尚情操培育的重要性。而营造居住区环境的文化氛围,在具体规划设计中,应注重住区所在地域自然环境及地方建筑景观的特征;挖掘、提炼和发扬住区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在规划中予以体现。同时,还要注意到住区环境文化构成的丰富性、延续性与多元性,使居住区环境具有高层次的文化品位与特色。
3.环境景观的艺术性向多元化发展
随着设计师们的日益成熟,盲目模仿、抄袭现象逐渐趋少;居住区环境设计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同时环境景观更加关注居民生活的方便、健康与舒适性,不仅为人所赏,还要为人所用。尽可能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实现人与景观有机融合。如亲地空间可以增加居民接触地面的机会,创造适合各类人群活动的室外场地和各种形式的屋顶花园等等;亲水空间,营造出人们亲水、观水、听水、戏水的场所;硬软景观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车库、台地、坡地、宅前屋后构造充满活力和自然情调的亲绿空间环境;而儿童活动的场地和设施的合理安排,可以培养儿童友好、合作、冒险的精神,创造良好的亲子空间。
4.居住区环境设计向可持续的生态的方向发展
居住区环境质量的高低除艺术性的层面外,还要体现生态的一面。就微观的环境景观设计而言就是通过环境设计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日照、通风、阻隔噪音、吸附有害气体的条件,同时对住区地域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及除人之外物种的尊重与关怀,实现住区地域生物的多样性。如在住区环境中还留出一定比例的“自然空间”,可以有效地调节住区的生态环境。而自然空间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保持水土、固碳制氧、维持大气成份稳定、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改善住区气候、净化空气、吸尘滞尘、消减噪音等方面。因此,对于居住区景观生态环境而言,共生与再生原则就要求我们特别注意和自然环境的结合与协作;善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利用一切可以运用的因素,高效地利用地质因素和自然资源;减少人工层次而注意自然环境设计。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项较新的专业领域,它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与建筑设计、园艺设计等密不可分。在居住区环境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环境景观的设计也愈受重视,其设计原则、理念、手法等,都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