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西尔.马尔克斯曾经在他的《遇见海明威》一书中写到,‘海明威每天早起都要写作,而且要站着写作,不但如此,还是单腿站着写作⋯⋯他是以此来实践着即便是恶劣的环境也要保持优雅⋯⋯直到他结束生命的刹那,更是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见习了生命的美学。’”
和老朋友车飞约了见面,本想直接聊聊他刚刚完成的烟台私人会所兼办公项目——间舍。但不知道为什么,却以上述段落开了话头。好像有默契似的,这一席话恰好道出了车飞对“间舍”的感慨。
“我的初衷是要在一个在环境条件并不那么尽如人意的地方建造出一个有质量的建筑。”
它建造于山东烟台的城乡结合部,周围是一片农田,并且分布着一些简易的工棚式住宅和家庭作坊。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车飞要设计一个简洁却有质量的建筑。项目刚一完成,就立刻受到国际著名的设计网站Dezeen和Archdaily的关注,并被相继发表。从反馈的结果来看,项目受到不少好评。事实上,这两个网站就像是我们了解世界当代建筑业发展的窗口,不论是信息速度,还是内容的含金量,都是我们国内类似的媒体所望尘莫及的。在这里出现过的设计项目几乎是全球范围内第一手和第一时间的,绝对“新鲜出炉”,反应一定水准的同时,亦在不断地引发讨论或带来启示。近两年,Dezeen对中国建筑项目的关注度和曝光率与日俱增,每每也都几乎是第一时间炮制,而国内媒体则通常从这样的外媒渠道获知国内原来还有如此项目,继而进行报道。车飞的这一烟台项目也几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广泛关注起来。
Dezeen重评论,也好发问。当被Dezeen“相中”后,车飞立刻收到Dezeen发来的问题:何为“间舍”?它是如何影射对文脉和地域性的理解?与此同时,网站中也有评论指出,建筑虽好,但似乎缺乏对环境和周围建筑的考虑。紧接着这条评论,另一条评论回应说“在中国做建筑很难考虑环境,因为过不了多久可能就要被拆掉。”面对这一系列和“环境以及地域文脉”有关的问题和评论,车飞的回应是:我其实考虑环境了,但是用了另一种方式。
他将之诠释为当代建筑语境下的地方性。寻根溯源到当地的建筑文化,车飞发现,建筑所在的地方文化中,有一种常用的建筑空间基数单位——“间”,一“间”代表一个宽度大约3.3米到3.6米的空间尺度,而这个“间”不仅代表一个空间使用的基数单位,也与地方传统建造形式强烈地联系在一起。业主是当地人。因此,在设计开展之前,业主已经确定建造带坡屋顶的11间作为给定要求。“间”——于是成为车飞对这一项目最原初的,以至于到设计形成的最直觉性的反应。而“间舍”的设计概念也因此而形成——它来自于中国地方建筑文化中的“间”,但同时又被转化为当代的建筑语言。
对车飞来说,“间”既是尺度的模数,也是建筑的形态。他将11“间”直接转化4米为一跨的11跨模数,然后串联起来,置于同一屋檐下,变成一所大屋,由此确立了“间舍”的最终建筑形态,或者更进一步说,确立了一种姿态。联系Dezeen关于文脉问题的追索,这一在当地文化基础之上形成的当代建筑,似乎是在影射一种积极的、有建设性的地域性。
间不仅仅作为设计者思考建筑的起始,也是他对室内空间最原初的诠释。在11间模数基础上展开的内部空间,呈现的既不是庭院式,也不是围合或者变形的式样,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开敞大屋。在车飞看来,大屋和传统的文化有关。特别是在北方,人们的起居生活通常都是在一间大的正房里展开。间舍的设计就是做成一个大屋的概念,将储藏、展览、办公、会客等所有功能都集中在一个简单而又完整的空间里。 根据业主的需要,“间舍”需要包括两个基本功能:办公空间与展览空间,同时这两个功能都限于半开放的私人属性。 如何将半开放的展览空间与半封闭的办公空间同时组织在一个屋檐下成为这个设计的出发点。最终的设计将展览和办公各分为两个部分:较公共的展示与较私人的展示,较公共的办公与较私人的办公。并将较公共的展示与办公空间放在一层,而将较私人的展示与办公放在二层。这样,建筑入口处就成为一个半开放的展示空间,而在一层的另一端便是较为开放的员工办公室的部分。二层恰好与一层的功能分布相反:入口上方是业主的私人会客与办公空间,另一端则是业主的私人展厅。整个功能空间的组织在剖面中形成一个X的形状,而这个X的中心位置则成为联系两种功能以及联系一二层的交通枢纽。它被设计为一个拥有座面深度踏步的直跑楼梯。在这里,半开放的展览空间与半封闭的办公空间戏剧性地交集在一起,使楼梯部分暗含了作为混杂空间的性质,进而在承载单纯的交通功能基础上,又兼具了展览表演与阶梯会议的双重功能。因此,一个由混杂空间组织与联结常规功能空间的建筑成为该设计核心概念。
谈及这个项目的品质,车飞认为,它突出体现在空间质量,以及和使用相关的质量上。“很多人不太理解建筑空间的质量到底意味着什么。我看到很多开发商理解的质量只是材料贵贱的问题,恨不得把所有钱都花在表皮上,而对它背后的结构、构造、空间的使用等并不看重。这是两种截然不同对质量的理解。我希望这个项目尽管从体量上来说很小,但却能让人理解到什么是质量,包括手能触碰到的部分,构造的设计,以及内部构造和使用的关系等。它们并非是用昂贵的材料来实现,但很用心思,也很精道。”车飞如是说。的确,设计需要切切实实地体现在细节上,包括通风、采光、建筑室内的界面关系等等,这些都是真正体现质量的部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和对汽车品质的理解如出一辙。优质的汽车在设计上显得简洁紧凑,不仅具有功能上的高质量,内部空间触手可及也都是人性化的体现,比如哪些地方需要光滑柔软,哪些地方需要坚硬有强度,都被做得恰到好处。
在烟台“间舍”项目上,车飞领导的设计团队在设计上着实花费了不少精力,而甲方其实也投入了很多的心力,特别是将资金投入都花在了看不到的地方,使得建筑最终呈现出简洁干净的效果,而空间内部也得以精确和细致地实现。
先说建筑外部。从效果图上来看,它的外墙仅仅简单的是几根线和几块窗子的构成,以致于让甲方开始的时候质疑“会不会有点太简单了?”。但当它完成的时候,呈现出一派随天气、光线、云朵等自然条件不断变化而变化的灵动景象,着实让人欢喜。这恰恰得益于,车飞选用了相同尺寸(600600厘米)的正方形抛光石材,以干挂式铺装的方式构成匀质化的建筑立面。相对于模仿传统砖砌或者手工错缝的搭接方式,这种简单而又朴实的做法反倒忠实了材料本来的属性,呼应自然的变化,表现出诗意的景象。这未尝不是一种真诚的态度,以致“精诚所至,精石为开”。
窗对于整个设计来说,提供的是采光、通风、透井的功能。所以,它被设计者诠释为以功能为主的一系列材料和构造,因此,也万万不会沦为传统符号化的附庸。在室内,我们看到靠南的窄窗很靠下,这是因为上面的墙是要做画廊用的;所以,窗并不是为了看景色,而是作为采光和通风的部分;但侧光看上去也很有秩序感和节奏感。用作画廊、展厅的部分,对光的控制要求很高;根据展览的内容,比如对于架上艺术,特别是油画,墙面需要匀质的人工光源。于是,屋面上端的百叶窗就会完全关闭,整个展览氛围靠人工光源来营造。而有的时候,自然光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有些展览情况下,自然光和人工光的配合也就成为重要议题。能够有效控制自然光、天光、人工光源的角度和强度,考查的是一个设计者的功力以及他对艺术的感知力。车飞不仅做建筑,同时也在始终如一地搞画廊,举办的展览大都和建筑有关,探索建筑、艺术、社会等有关的跨界问题,或者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建筑的观点,等等。虽然画廊面积不大,但展览都很精道,往往是国际性的,举办前后,总会伴随研究、讨论、论坛,以至文献化的梳理。因此,他的画廊可以说是一个不断的思维过程与思想集聚式的磁场空间。虽然这个画廊从不赚钱,甚至维持都要靠他自己用做建筑的钱往里贴,但车飞已经坚持了好几轮的光景。对于画廊中的展览内容,他以做项目和研究的方式结合艺术探索与互动,对自身做建筑设计或者城市规划,无疑都构成思想领域的拓展;也给有着共同志趣和寻求思想深度的人,开辟了一处独辟蹊径的精神领地。在此,画廊的经验,让他对设计这个集合了画廊功能的私人会所,带来体验式的有机感和语境式的视觉联结。在我看来,如果这个画廊部分未来可以容载高质量、有意义的艺术作品,那么,它对身处其中的人们,通过体验理解环境将会带来莫大的作用。同样地,环境也会反过来作用于空间。画廊空间包含了变化,以至于可以让我们以不同的方式看里面的内容。作为隐喻,变化通过揭示事物间神秘的联系和对等,赋予了一种逻辑性——从显现到隐蔽,从隐蔽到显现⋯⋯反应了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再现层次。
品质来自于独一无二。对于车飞来说,每一个有质量的设计都是量身定制的。独一无二不仅来自于设计师的创造性,也来自于每个业主的不一样,来自于业主需求的不一样,同时,也来自于对细节的总体设计。举例来说,在“间舍”这个项目中办公区所在的天窗部分,从建筑的外墙一直延伸到内部的吊顶,形成一个比较深的空间。车飞将这个空间做成天井,将天井的四壁用透光的材料处理。在夜间的时候,把天井四壁的灯光打开,便会呈现出一片如同日光一般的白光,就好像是白天的阳光通过天井照进室内。在做这一设计的时候,车飞领导的团队非常仔细地让四壁做到没有接缝。在全部用透光材料进行完整的包裹的过程中,他们精心地也处理了透光材料和天窗、顶棚、吊顶的接合。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想法,但想要做好,就需要在构造、材料上做很多细致入微的工作,同时还要考虑到里面灯管的更换如何使之拆卸方便等——这些都特别需要在一开始就被纳入到设计中。
带着好奇,我问车飞关于这个地区周围人对“间舍”的反应。车飞告诉我,当地人给这个房子起了个绰号叫“冰库”。我能理解,对于当地人来说,这样的建筑的确挑战了他们对房子的传统意识形态和对符号的理解。而对于车飞来说,他的初衷就是要打破当地对房子很强的传统意识形态。他认为,样子就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符号。
问及这个项目最大的难度是什么。车飞告诉我:是和施工队的交涉。很多工艺、技术、包括土建等,但凡是没做过的,或者不常做的,对当地的施工队来说都是挑战。这个过程也伴随着大量的沟通。其间有种种无奈,也有不少惊喜、意外和收获。
说到无奈,当地的施工队有的时候会私自改动设计。比如,设计师明明是把踢脚板埋在墙里,以使它和墙持平。而施工单位却硬是把它突出出来往墙上贴,一反设计者追求光洁表面的初衷。本来设计要求使用和地面一样的人造石材,施工单位却擅自改成了不锈钢或者木材,原因是他们认为那样更美,因为能让人清楚看到。很多细节都有诸般无奈的表现。但还是有一些令人欣喜和意想不到的地方。比如,车飞设计的外墙在屋脊处的转角部分是复杂的多曲面形状(类似球形不规则的面),在电脑用3D制图都有一定难度,更何况后期还要花费较高的成本进行激光切割,并且很难说服业主。所以,从一开始就被车飞认为是整个工程中最难实现的部分。但当他把这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任务交给施工队,忽然在某一天,他惊异地发现,工人蹲在墙角处,拿着角膜机,居然手工磨出来了,而且磨得还特别好。让人苦笑不得的事情也有。那是车飞认为是设计中最容易实现的地方——将空调的室外机用钢格栅固定住,因此需要制作钢格栅的框架结构。很简单,只需要到建材市场买一个加工好了的钢格栅,直接钉在做好的龙骨上就可以了。但车飞几次询问实施进程未果,直到一个多月后,施工队终于出示了完成结果,可真是把车飞当场震惊了——那完全是手工做出来的,每个钢片都经过了手工裁割,然后像榫卯的方式那样接合到一起。然而,钢格栅的每条都不是水平的,而是像面条一样曲折拐弯。这在车飞看来有点不可思议:本来应该是简单的工业化产品,只需按模数买几块钢板钉起来就可以了。但据工人说,他们找遍整个烟台也没有找到工业化的成品。也许是因为这里的人工比较便宜,所以类似的东西都变成了手工焊制,而并不是机器化的结果。
后来,工人终于用这种手工化的方式把钢格栅调直并改进好了,达到了类似工业化的效果。从另一个侧面来看,这种手工制造的机器美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我们工业化水平的现状。
同时,不仅是工业化的问题,还有更深层的对质量要求的问题,这个问题归根结底反映在我们到底需不需要那样高质量的东西?受到土地使用年限的限制,加之土地规划和土地使用性质随时都在变化,我们如何保证建筑的持久性,以及如何为了保证一个建筑的持久性而做有品质积淀的经久设计?这本身是个疑问。花那么多精力、时间,只为一个几年、十几年的项目?正因为如此,开发商或者业主,可能就会把钱花在外表——外表加上很炫的表皮,短期效应也就实现了,里面什么样就不多管了。目前中国没有或者为什么没有必要有高质量的建筑,就是因为缺乏基础。
今天的一个场地环境往往在被讨论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但过几年后,在它周围就有可能出现完全不可预料的环境。中国这二三十年所处的城市化的背景,一直会呈现出一种动荡的文脉环境。那么,如何在一个动态的文脉环境中找出自己的应对方法,是摆在很多中国有独立思想的建筑师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车飞摆出的策略是:“我们不追求永恒的建筑,我们追求的是有空间质量的建筑,这个空间质量和人的生活以及人的使用有关系。我们不保证建筑的永恒性,我们保证的是每个人生活的每一天的高质量。” 这样看来,他在概念产生之初,就在考虑如何留有余味;如何不把倾向性说尽;如何只把倾向性展出一个开始,而不给出结束。这样就让变动的文脉特征不断地与建筑发生互动——互动来自使用者本身,来自物质化的交易过程,来自于商业行为本身的不确定性。在这个角度上,他把一种对环境态度的强,变成一种对环境态度的弱,把一种对环境强有力的捕捉,变成有智慧的吸纳。
同时,这也让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建筑师如何在具体的个案和操作过程中,克服瞬时性,使之成为有时间延续的、对一个个具体文脉的具体表达。 这些具体的表达如何在时间的持久性上不断地能够被加入新的意义,可能就更加需要在骨骼层面上的包容力,以及从空间深处的弹性中获得意义。
车飞的话:
实践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思维训练,也有教育的功能。通过这样的实践,影响到甲方,影响到当地的人,使他们了解,一个有质量的房子和一个没有质量的房子之间的区别是很大的。当他一旦适应了有质量的房子,再让他回到没有质量的房子中,实际上也是非常困难的。
从思考、图纸真正转化为物质的时候,这个过程会面临很多具体的问题,需要有经验、策略、想法,在这一层面上收获了实践,也更理解了在中国做实践的困难。这是很大的收获,另外还收获了一点点自信,能够实现项目,通过控制、沟通和大量不计成本的付出、和各种专业的整合,在中国做出一个有质量的建筑还是有可能的,这是一个信心的收获。
如果把这个项目包含在未来将要出版的书里,会用什么方式呈现?——我觉得会用我们常用的工作方式,比如小型展览。在展览过程中,会呈现我们的一套工作方式,由此呈现对建筑学的理解。这包括:1、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建筑;2、做的过程中所包含的几个步骤:一、mapping,即对现实的描绘或者分析,对现实的现象、现实的生活和现实的空间的描绘和分析;二、separating out,即析出一些原型、原理,或者从这些mapping里面找到有趣的东西,这些东西可能不是直接的设计,而是会对今后的设计产生影响;三、operation,操作;四、reaction,即设计如何放到环境中,并且对环境产生影响。我认为,这是在当代建筑语境下积极的地方性的体现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