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图像泛滥与创造力枯竭
随着景观设计类出版物的激增和网络共享的便捷化,各种国外最新的设计方案、建成照片铺天盖地而来,中国的设计师在这场视觉的盛宴中早已厌倦了有深度的学术阅读,而热衷于浮光掠影的形式阅读,习惯于快速方便的模仿抄袭。而地下图书的出现更加剧了这种情形,不涉及版权、无须翻译、无须等待审批、图片精美、价格低廉,并且紧跟国外步伐。曾几何时,各大设计院的门口总会周期性地出现贩卖地下出版物的书商,也许几天后,书中的某个方案就变相地出现在甲方收到的文本中。
同时,专业的设计表现公司(效果图公司、模型公司等)的风起云涌更加剧了图像的泛滥,在对设计方案的图景式模拟中出现了碧空万里、霞光万道、冷月无声、余晖脉脉、细雨绵绵等或明爽、或浪漫、或幽雅的环境氛围,让甲方触景生情、“爱屋及乌”地接受原本平庸的方案。并且这种趋势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单纯的平面效果和模型效果已不足以打动甲方,CG技术和动画技术后来居上,设计师和表现公司合谋用震撼的视听盛宴来获取甲方的欢心,而非把精力放在方案本身的推敲之上。
另外, 靠不断更新的绘图和排版软件,现在的设计师似乎已经习惯了“Ctrl+C”,
“Ctrl+V”的设计模式,将自己或他人已有的设计成果拼贴、重组、微调,成为新的设计方案。简单快捷,方案质量没有相应提高,其面上的成果却大大扩容。
3 价值回归:基于新自然观的景观规划与设计
中国现代景观设计的健康发展既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现代景观设计模式,也不能一味拘泥于古典模式,在古典园林的樊篱中打转。只有重新认识园林的母体――自然,在新的自然观下来看待祖国广袤丰富的自然形态,研究基址上已有的自然进程和土地肌理,才能冲破古典范式和永恒美丽的束缚,挣脱虚假继承和创造力枯竭的恶名,传承和发展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优秀思想和技巧,营造出既符合人类发展趋势,又具有本土特色和地域特征的优秀景观设计作品。
3.1 师法新自然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造园的基本要义,但中国古典园林所师法的对象往往是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师法的手段是在咫尺空间内缩山入水、拟山摹水,让人们在恍惚之间感受到峰峦沟壑、山岳丛林的气势。
而在今天的中国,随着城市的急剧扩张和产业更新,大量的城市新区在农田上拔地而起,受污染、被损害的工业废弃地亟待修复和改造,许多重要的景观设计项目都位于荒地、农田甚至是废弃地上,这些基址以及它们所处的环境才是真实的自然、身边的自然、普遍的自然,是城市之外人类最频繁、最深入接触的土地。
新自然观下的自然是一个外延广阔的自然,天然的山水风景、劳动的田园风光、绵延的国土景观和受伤害被污染的废弃地都是景观设计师应该研究和考察的对象(可以简要概括为原初的自然,乡村的自然和废弃的自然)。
中国现代景观设计既要继承古训,又要发展古训,我们有必要重新对“师法自然”进行更好的理解,所谓“自然”,不仅仅是名山大川的美好景色,更应该是设计之前场地原有的状况;所谓“师法”,不仅仅是师法自然的形态和外貌,更应该师法自然的演替规律和生态进程。在新的自然观下去保护自然、管理自然、恢复自然、改造自然和再现自然,在本土的实践中真正做到与自然相协调。
3.2 对原初自然的保护
原初自然是未受人类活动干扰,按其自身发展规律演变的大自然。今天,人类拥有的科学技术可以染指世界任何地区,所以能够存留下来的原初之地就愈发显得珍贵难得,它对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现代景观设计对原初自然的规划起始于美国国家公园,并最终影响到全世界。它主张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保护自然的原生状态和各种资源,并在保护的基础上,把风景优美的原初之地向公众适当开放,让人们领略自然之美。
中国的景观设计师在规划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具有原初自然性质的基址时,首先明确的就是不做设计的部分,其次是需要修复或者维护的部分,然后才是稍作设计的部分。而目前我们在不少风景名胜区却经常可以看见鲜艳的模纹花坛、豪华的节点广场以及精致的道路铺地,让人心寒。
另外,在三峡大坝、怒江水电站以及青藏铁路这些位于原初之地的重大工程的立项评估和建设过程中,中国的景观设计师也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让社会和公众听到,并通过合理规划,尽量协调生态环境和土地破坏之间的矛盾。
3.3 对自然进程的管理
美国超越论作家亨利・戴维(Henry David)把地球比作“一件无比美妙的乐器,弹奏出美妙的旋律”。笔者以为现代景观设计师正是那虔诚的听众,侧耳倾听大地的声音并欣然默会,用自然本身的语言和逻辑去谨慎地管理它的演替进程,引导它的发展方向。以下结合笔者曾参与过的多义景观所做的几个规划设计项目展开论述。
3.3.1 生态规划与自然演替
为使人类对土地的利用和介入行为更为适宜,景观设计师应基于对自然本质的逐步理解而在宏观层面对区域作出规划,包括水体、山体、田野、森林及建筑,它实际上是对自然和人文系统进行分析和开发决策。同时,景观设计师应该运用其所具备的知识和经验,理解场地的信息、引导和管理场地的演变方向,师法基址本身的自然演替过程。法国景观师吉尔・克莱芒(Gilles Clement)曾提出“自然在演变中发展,花园是演变中的过客”,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我们可以形象地说自然本身就潜在着某种动力,这种动力在时空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作用,形成地域景观;最优秀的设计师就是找到场地及其周边所潜伏的这种动力,加以调整和强化,让这种动力勃勃而发、顺畅运作。
在绍兴镜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中,设计师首先对基址和基址所处的区域环境进行深入研究,拟合出现状的生态格局。然后针对湿地资源的特征,重点在水系整理与水质净化、植被群落和动物栖息地营建这两方面进行了科学、理性的分析与规划,确保整个项目在宏观生态层面上的正确导向。
在具体的步骤中,因基址内有大片岛状的废弃稻田,我们希望通过恰当的引导,利用自然的演替使这些石砌驳岸的农田能慢慢恢复为间歇性的被表面水淹没或地下水饱和的生态环境。所以我们首先进行水陆关系的改造,将现有石驳岸豁开数条口子引水入岛;然后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引入乡土的湿生、中生植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自然因素会自发地进行演替,从而形成洼地、池塘、草地、小岛、山丘等多种生境类型。
3.3.2 地域特征与方言景观
在宏观的分析与规划完成后,景观设计师并非是陷入生态的困境而无法自拔,适当的艺术形式是提高场地品质的必须,而这种艺术形式和设计语言不是设计师的主观想象在土地上的投射,而是来源于地域特征。地域特征是特定区域的土地上自然和文化的特征。它包括在这块土地上由自然成因构成的景观,也包括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改造而形成的大地景观。设计师师法地域的景观,寻求基址所在地域自然的发展进程,用本土的设计语言表达这种进程,再现和链接周边的风景,从而形成一种此时此地、独一无二的方言景观。
在厦门园博园的规划设计中,基址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由众多大大小小的鱼塘所构成的大地肌理。在设计中我们因势利导,将这种场地特征发展为本土的设计语言,不仅大大节约了建造费用,又使园博园获得了独特的空间结构。
3.3.3 文脉延续与可持续设计
文化在中国园林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的古典园林中充满了君子比德、托物言志、花木寓意等象征含义。但在今天让一个设计作品无中生有地附会一些古老的历史文化其实是非常苍白的,极易陷入伪文化伪继承的泥淖。真正的文脉是基址的历史和时代的文化。延续文脉是延续现场已有的历史信息,尽管它的历史可能并不长,但却传达着一种真实的信息,是一种鲜活的文化,最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另外,当今时代的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环保和可持续性。尊重基址已有的历史遗存并进行改造、利用和延续本身就是一种可持续的设计。所以,文脉延续与可持续设计从某种意义而言是并行不悖的。
在上海世博会中心绿地的设计中,基址区域内的现有工业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上海近代的工业史,是城市记忆的载体。我们经过一系列的改造设计,抽离工业遗址的脏乱与简陋,而将其怀旧、浪漫与时尚的一面融入新的景观环境。原来的码头和船坞改造为亲水平台,旧建筑和水泥储存罐改造为服务设施和工业博物馆,工厂传送带成为空中观景廊道,原来的导轨成为铺装的一部分,鲜红的塔吊成为江边独有的地标。特别是新设计了展示花园区,将现状建造质量较差的建筑的地上部分拆除,保留地基,改造和利用部分墙体,于旧系统上叠加新的系统,形成立体的植物群落和花园体系。通过这一系列动作,最终的设计以相对经济的方式延续了场地的历史文脉,既凸显了基址时间向度上的历史沧桑感,又体现了设计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
4 结语
中国伟大的古典设计传统在很久以前就达到了巅峰,而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在过去的10年内才刚刚兴起,尚没有成熟的框架体系,但繁华背后的诸多困境却已逼迫而来,要摆脱这些困境必须要直面真实的设计对象和设计问题:原初的风景需要设计师去保护、受伤的土地需要设计师去呵护、城市的扩张需要设计师去协调,这些都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设计师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引导这个过程的舵手。
中国疆域广阔,自然景观类型丰富,不同环境的建设和发展应当走不同的道路。新的景观的建立不应该以抹杀原有景观的所有痕迹、阻碍自然本身的演替进程为前提,而是“在自然上创造自然”,把大地肌理的保留、景观的积累、自然的演替作为一种历史的延续和新景观产生的基础,从而创造出人工与自然协调的环境,创造出属于地区的、属于民族的,也是属于中国的园林景观。
10年嬗变,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学在困境中寻找自赎之途,学科创新和价值回归的光芒已隐约穿透时间的深沉帷幕,让我们的等待如此兴奋不安。
感谢笔者博士期间的导师北京林业大学王向荣教授和林箐副教授的热情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向荣,韩炳越.杭州“西湖西进”可行性研究[J].中国园林,2001,(6).
[2]林箐,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6).
[3]俞孔坚,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中山歧江公园设计[J].新建筑2001,(5).
[4]韩炳越,沈实现.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J].中国园林,2005,(7).
[5]金秋野,王又佳.读图时代的左手设计[J].建筑师,2008,(4).
[6]沈实现,自然的前世与今生――新自然观下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作者简介:沈实现,博士,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景观设计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