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漒

中国景观设计学的传承嬗变与价值回归(1)

俞漒 2015-09-29 发布   来源:里外网  浏览次数:20

“ 作为“ 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的载体――景观设计学的发展和嬗变,不仅有其对历史脉络的继承,也深受现实生活的影响。在过去 ”

作为“ 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的载体――景观设计学的发展和嬗变,不仅有其对历史脉络的继承,也深受现实生活的影响。在过去的100年间,随着栖居时代的更迭,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需求不断改变,现代景观设计学经历了从蹒跚学步到茁壮成长,从畏葸困顿到多元共生的历史进程。在中国,这一过程甚至被压缩至短短的10年,而且面临着更多的矛盾和问题,昨夜还是随风潜入的绵绵细雨,今天已是阳光灿烂的兴盛行业。但一种学科,如果不能通过持续创新保持自身的学术活力并适应时代要求,就注定会走向衰亡,古老而又新兴的景观设计学也不能例外。我们在10年光阴间的那一缕缝隙中稍事停留,盘点往昔、警醒现实、寻找价值,这既是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学自赎之道,也是创新发展之途。




  1 中国景观设计的十年嬗变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类型的园林景观项目纷至沓来,国外的景观设计思想和作品也通过各种渠道被介绍到中国,巨大的市场诱惑力让本土的、境外的设计公司纷纷染指中国的景观设计项目。于是,中国的景观设计(风景园林)行业在古老的造园学基础上萌发成长起来,又因为东西方文化和思想的混杂碰撞、行业名称和规范的争议等因素,中国的景观设计业在极短的时间内,在重重的矛盾中,快速生长而又不断嬗变。




  1.1 破冰之旅――昆明世博会


  出于扩大国际影响和促进交流合作的目的,中国政府自1992年起向国际展览局申请在中国举办世博会,1994年12月7日获国际展览局通过举办国际A1级园艺博览会。


  当时,园艺博览园选址昆明市的金殿风景名胜区,根据地势采用组团式布置,主要包括中国馆、人与自然馆、大温室、科技馆和国际馆5大室内展馆;竹园、蔬菜瓜果园、药草园、盆景园和树木园6个专题展园及国内、国际、企业3大室外展区。


  博览会于1999年5月1日正式开幕,10月30日闭幕,历时184天。它广泛的政治和经济价值在此不再赘言,但对于中国的景观设计行业而言却不亚于是一场破冰之旅,国外的园艺科技成果、园林设计思想、建造工艺材料等向国人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多维度、直观的展示,尽管这些国外的展园大多数都不是当时世界顶尖的景观设计师所设计,但是已经足够吸引眼球,震撼人心,那些一味仿古,“一池三山”式的园林模式开始受到质疑,新鲜的血液已经汩汩而出,迫不及待了。




  1.2 西风东渐――苏州金鸡湖


  位于苏州市郊的苏州工业园区是国家级重点高科技开发区。1998年2月,园区规划建设局委托美国易道(EDAW)公司编制金鸡湖地区景观规划。易道是“哈佛三雄”之一艾克博所创立的设计公司,是目前世界上最优秀的景观规划设计公司之一。金鸡湖的规划可以说是在一个成熟的、规范的西方景观规划框架体系下有条不紊地展开的。整个湖区共分为城市广场、湖滨大道、文化水廊、玲珑湾、金姬墩、望湖角、水巷邻里、波心岛8大片区,8大片区各有其功能和特色,并通过绿地系统和步行系统连接为一体。抛开具体的规划设计细节,金鸡湖项目显然是一个甲乙方双赢的结局,也是中国现代景观设计的一个里程碑,一方面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终于出现了全新的城市公共绿地和滨水开放空间,西方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思想在苏州这个拥有众多古典园林的城市率先付诸于现实;另一方面易道公司作为一家境外设计机构通过运作这样一个大型的项目,敲开了中国日益庞大的设计市场的大门(此前虽有香港的贝尔高林等景观公司在珠三角的地产项目中崭露头角,但无论是项目尺度,还是甲乙双方的影响力都无法与金鸡湖项目相比)。以此为契机,易道先后成立了苏州、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办事处,不断开拓中国市场,至今已成为中国境内最有影响力的境外景观设计公司。


  2003年,金鸡湖项目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优秀设计奖,更为这段西风东渐的佳缘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1.3 理性之析――西湖西进


  杭州西湖是中国美丽的风景名胜区之一,也是中国自然山水园的集大成者,很多北方皇家园林的景点都是直接以西湖的某个局部节点作为摹本的。


  “西湖西进”规划始于2001年,以王向荣博士为首的北京多义景观的设计师借鉴麦克哈格以来的现代景观生态规划理念和方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将“西进”区域按高程、坡度、植被、道路等多个要素进行分层分析,确定在每个要素中适合拓展为水面的区域,并从径流分析、水质条件、引水渠道、污染防治等诸方面进行数据的测算,综合了各种社会、生态、水文、城市等方方面面因素之后规划出西进的区域和面积。西湖西进最终的成功实现证明了该规划的合理性,这个项目也因此获得了2003年全国十大建设科技成就奖。


  这个理性框架之下的科学规划是中国景观设计学在生态规划领域的先行者,是现代景观生态学思想与传统的自然山水园之间的成功对接,直接启发和促进了后来国内众多的区域规划和生态规划的项目。




  1.4 野草之美――歧江公园


  中山岐江公园的场地原是中山著名的粤中造船厂,作为中山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象征,它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终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几十年间历经沧桑。特定历史背景下,几代工业人艰苦的创业历程在这里沉淀为真实而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


  1999年,中山市政府打算在这个旧厂址上建造一个公园。以俞孔坚博士为首的土人景观设计师们摒弃了桃花源式的理想园林模式,成功地借鉴了西方后工业景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利用对旧厂房和工业设施的改造利用形成新的景点,利用芦苇、水草等野生的植物构筑新的风光。2001年公园建成后,它集中表现出的工业之美、野草之美、平凡之美,深深吸引着市民,吸引着感性和理性的目光。


     这个项目为中国的景观设计机构和设计师捧得了首个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综合设计类荣誉奖(2002年),可以视为中国现代景观设计走出国门与世界接轨的里程碑。从此,野草之美深入人心,中国的景观设计师开始寻找现代景观的本土表达之途。


这个项目为中国的景观设计机构和设计师捧得了首个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综合设计类荣誉奖(2002年),可以视为中国现代景观设计走出国门与世界接轨的里程碑。从此,野草之美深入人心,中国的景观设计师开始寻找现代景观的本土表达之途。


  1.5 星火燎原――中国景观设计的大跃迁


  2003年以后,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本土景观设计公司成立起来,境外的设计机构也纷纷抢滩中国市场,一时间景观设计成了一个红红火火的行业。随着众多现代的景观设计作品的纷纷涌现和建成,大众也慢慢经历了从感到新奇到接受再到批判的过程,这些作品良莠不齐,既有优秀的、获得大众和专家好评的实践成果,也有一些粗制滥造的、不伦不类的假大空方案和建成品。


  同时,市场也间接带动了教育的发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先后成立了景观设计学院和景观学系,很多院校开始招收风景园林工程硕士(ML A),各种国内外的景观教育论坛也纷纷出现,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开始成为一个热门的专业,但关于专业名称和注册制度的争议却也日益尖锐。


  在国际交流方面,中国的景观设计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先是不少学生频频在国际景观设计师协会(IFLA)组织的学生竞赛中获奖,然后是不少设计师陆续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的各类年度奖项。特别是在2005年底,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正式加入IFLA组织,中国的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界与国际同行的交流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 中国景观设计的现实困境


  尽管中国的景观设计行业发展迅猛,进步明显,但机遇总是伴随着危机,“大跃进”的春风中也潜隐着大矛盾和大困境。正视现实的困境,进行自觉的反省,既是未雨绸缪之举,也是寻找学科价值取向的必经之途。




  2.1 古典范式与现代需求的矛盾


  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但古典园林那套师法自然山川、堆山理水、借景抒情式的完美范式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大部分是满足富贵逍遥的园主人日常栖居赏玩的需求。


  在高速发展的中国现代社会,景观设计行业实践领域也已经大大地拓展了,从庭园、城市广场的设计到自然风景区、乡村土地的规划,从事件景观、住宅景观到科技园区环境,都要求有不同的基址条件、满足的群体和功能的需求,古典园林那套在小尺度内“闪转挪腾” 或是大区域内“集锦成景”范式已不能以不变应万变了。而且,如果设计师无视现有的场地特征,天外飞仙般地移植古典园林的理想山水模式,那么一个可以预见的结果是,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乡土的和地域的景观会在设计师的笔下逐步消失。


  另一方面,景观设计的服务对象从个别的皇室贵族变为广大的人民群众,设计师要考虑这个项目能否为社会所接受、能否满足项目所服务的不同群体的使用、是否容易建成、建成后是否容易维护等,这恐怕也是曲径通幽,诗情画意的古典范式所不能满足的。




  2.2 永恒美丽与变化发展的悖论


  在古典园林中,包括中国和西方,除了植物的季相变化外,人们更追求景观的稳定性,追求持续的、保持不变的景观。


  目前不少中国的景观设计师仍然追求作品的永恒美丽,希望自己设计的作品,在建成后的一定时间内,即达到理想的状况,并且这种状况能够在长久延续中更臻完美。但是当今景观设计的首要任务已经不是再造梦幻的天堂、如画的景致。视觉美是建立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


  我们生活在一片持续变化的大地之上,每一寸土地有其自身的成长、繁荣、衰败、恢复等一系列演替过程,这种过程中洋溢着鲜活的生命力,现代景观设计师只有发现场地的生命力、表现和引导这种生命力,才能真正将场地与更为广大的自然系统相融合。设计的目的在于更自觉地建立一个动态的过程,协调人地关系,管理和引导广大的自然系统。有些时候那种有孕育、有起伏、有繁盛、有荒凉,变化和真实的风景才是打动现代人心灵,引起情感共鸣的风景。




  2.3 传统文化的伪继承和国外思潮的假吸收


  抛开上述两个时代的矛盾,中西方古典园林中都还是有许多值得现代景观设计师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如天人合一的思想、曲折多变的空间营造、巧于因借的视域扩展、小中见大的视觉效果等。但目前多见的却是以市场为目的,打着继承古典文化或者吸收异域风格旗号的劣质作品。


  由于难以找到沟通传统园林情趣与现代审美思想的途径和将传统空间转换为现代生活场所的方式,加上对传统造园理论和理法缺少深入的研究,许多设计师简单地采用仿古形式,不顾环境与功能要求,既忽视对尺度和比例的掌握,也缺乏对古典材料和细部的运用,更谈不上意境营造;或者冠以后现代的噱头,在传统的营造法式和建筑构件中寻章摘句,拼凑局部和变换符号,使景观显得生硬和不协调,此可谓对传统文化的伪继承。


  还有不少设计师面对国外的各种设计思潮,没有潜心研究其理论的背景和深度,读图为先,在具体的设计中随心所欲地抄袭模仿西方的各式景观符号和形式语言,在平面构图的天地中自得其乐,出现了一批形式怪异,与基址环境和地方文脉毫无关系景观,此可谓对国外思潮的假吸收。



本文隶属于专栏

大话建筑

大话建筑

和你一起大话建筑、室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等相关故事!

关注专栏

风格制定
顶部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