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逐渐进入到大型医院建设发展的高潮期,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和需求也日益增加,但原有的医疗建筑已不能满足当下的各种需求,医疗建筑功能上的诸多不合理问题也凸现出来,这就使得大量医疗建筑的改扩建迫在眉睫。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聚和设计研究中心主任赵强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针对医疗建筑如何才能满足不断提高的医疗技术,如何更智能、更人性、更安全等问题分享了他的看法和观点。
记者:目前我国现阶段医疗建筑的总体水平如何?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
赵强:由于以前公共卫生欠账太多,所以近些年的医院的建设量在突飞猛进的发展,政府投入不断加大,医院主动自筹,社会资本看好医疗市场,使得医疗建筑的水平确实有了比较大的提高。
问题其实也是非常明显的,就是对就医环境的考量还是不足,现在在建设的和设计的医疗建筑都是医疗工艺的简单布局,对医疗建筑和城市设计的关系考虑的较少,和周边建筑、街巷的关系基本不考虑,建筑室内外空间简单直白,缺少特点,千城一面的现象在医疗建筑设计中体现出来的是千院一面,对城市特点,乡愁文化的发掘少之又少。这和我们的项目建设体制,管理体制,评标体制,领导意志息息相关的。
记者:当前我国大型医院总体规划中,存在哪几种主要建筑形态?什么是影响医院建筑形态的主要因素?
赵强:大型医院的总体规划各个使用单位,设计单位越来越重视,集中式、分散式、多中心的组合方式都有。我认为影响医院建筑形态的主要因素不在设计师了,基本在领导的意见,“五十年不落后”“形象工程”等等要求充斥于耳。促使设计师的惰性滋生,以前设计的这种形态,形象比较讨领导喜欢,那就稍微改改就应付甲方,所以能看到这样的医院建筑比比皆是。五千年的“官本位”思想可休矣。
记者:在所有建筑类型中,医疗建筑由于其功能的复杂性而受到特殊看待。医疗建筑的设计师需要遵从哪些基本的设计原则?
赵强:“以人为本”的原则是根本,但是如何贯彻和理解是每一个医院建筑设计师的修养和个人要求不同而因人而异。在我们的设计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贯穿医院建筑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以人为本”从最初的以病患为本的概念提升到“以病患、家属、医护人员、医院管理者、医院后勤支持人员、医院建筑全寿命周期参与人员为本”的概念。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已经很好地贯穿在当前的建筑设计中,门诊病人需求宽敞明亮的就诊大厅,尺度适宜的医疗大街,宁静怡人的科室候诊空间,住院病人阳光充足空气新鲜的病房,私密安静的病人活动室都已经在现有的医院设计中很好地得到体现。
现代医疗技术使病人的留院时间大为缩短,即使是手术病人通常也不过5-10天。对于医院要为医院服务20年甚至30年的最重要的资源医护人员的人文关怀更显重要。以往双走道布置的护理单元中,没有直接采光通风的医护人员休息室、值班室较为普遍。在我们的设计中医护人员的使用空间更强调直接的采光通风,视线良好,甚至融入了医生茶吧,咖啡厅等人性化空间,使得医护人员的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和考量。医院的管理者,后勤支持员工的环境同样优越。前来探视病患的家属的停留空间,也在我们的设计中认真推敲,家属会谈室,休息厅是以人为本的重要组成因素。
记者:医疗技术和方法的不断提高,对于医疗建筑设计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或挑战?
赵强:新的医疗诊断和治疗设备在不断的推陈出新,有两种趋势,巨型化和微型化,这两种趋势都要求我们的建筑尺度能适应各种医疗设备,同时远程医疗,互联网医疗,机器人手术,介入手术等等新技术远远超出了传统医疗手段所能解决医疗的范畴。所以模块化,智能化,预留足够的带宽等等是我们医疗建筑必须有前瞻性的设计。
记者:医疗建筑不仅仅是单体建筑那么简单,在项目的整体规划方面应注意哪些问题?
赵强:我们设计师接到的医院设计任务书,往往都是对基本医疗空间的需求和设计要点。但是建筑师应当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去入手进行设计。医院与城市空间的关系,与周边环境的共生是最基本的要素,与周边建筑的对话与城市空间的协调,是建筑师应当重点考虑的因素。我们的设计方法是从对周围建筑语境的研究开始,医院对城市天际线的勾勒,对城市道路空间的退让,作为城市空间的要素以及作为周边建筑的对景都是重要的规划要点。
记者:在满足各项功能的基础上,医疗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如何做到更加人性化?
赵强:当然医疗流程的合理是必不可少的,在城市空间分析之后,医疗流程是控制建筑设计的最重要的因素,我们极大地尊重医疗流程的功能性和合理性,在合理医疗功能流程的基础上创造建筑空间,雨棚下、柱廊下、连廊间灰空间的营造,宽敞明亮的大厅,高效实用的急诊急救空间,尺度适宜的医疗生态文化街,宁静整洁的候诊,舒适宜人的检查诊疗空间,温馨亲切的病房,都是必要的空间要素。绿化庭院空间、屋顶花园,室外休息康复花园是室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病患在便捷的就医体验中感到景观多变,步移景异是建筑设计重要考量要点。我们的设计更强调医疗功能空间和环境空间的互动和共生。
记者:在医疗建筑领域,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差距?国外有哪些成功的设计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赵强:成功的案例很多,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医疗建筑领域的差距主要还是因为医疗体制和就诊人群数量,就诊环境差别等各种差距造成的。预约制,会员制,分级诊疗等等都是我们应当学习和借鉴的。尤其对就诊空间的考量,对人的尊重,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记者:现在很多医院都在进行大规模的改扩建,在医院的改扩建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哪些方面?
赵强:改扩建项目最最重要的原则是一定要有院区远期发展的规划,而且这个规划一旦确认下来,我们就应当像法律一样去执行它。我们国家的很多城市的规划按理说是城市发展的法律依据,但是往往被某些人,某些利益集团随意修改,恣意糟蹋,使得城市发展支离破碎,千城一面。医院的规划也是一样的,在远期规划制定好之后坚持既定规划,分步实施。千万不能被眼前的局部的利益把既定原则破坏。其他都是操作层面的事儿,问题就不大了。
记者:公立医疗机构和民营私立医疗机构在建筑设计上有什么异同?
赵强:国内医疗建筑的发展方向,我以为会向几个方向发展。一是公立医院,将向集团化,大型化的方向发展,国内的品牌医院组建医疗集团,收并购的案例越来越多。随着医改的深入,医疗卫生建筑的投入越来越大,大型医院层出不穷,1000床医院已经很普遍,2000床甚至更大的医院已经有建设和设计了。这对发挥公立医院在国家医疗体制中的主力军作用是有利的。医院越大,分工就越细,就诊流程就不可避免的较长,学科中心的概念是非常好的解决方案,大型医院是几个甚至十几个学科中心的集合体,每个学科中心既相对独立,又紧密关联,学科交叉互通是未来趋势,组团式,模块化是可操作的模式,对就诊人流的合理分散,优化就医流程大有好处,现代化的物流传输伺服系统是必不可少的。还有一个趋势应当引起我们设计师的注意,就是门诊手术量不断增加,Daycase(日间手术或单日病案)在医院治疗过程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国外已经可以达到全院手术量的70~83%,目前国内医院一味强调病床数的数量增加,是与现行的医保体制有关,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预约就诊的普及,大门诊,大医技,小住院将是一种发展趋势。
一是民营医院的发展非常迅猛,随着政策的逐步放开,和老百姓对就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民营资本开始进入医疗健康产业,会员制,预约制,高端服务是大众就医的重要补充,这种医疗服务模式对就医流程的改变相对于现有的就诊治疗模式是革命性的,患者更强调的是高效周到的医疗服务,医护人员围着患者转,在功能分区、医疗流程、医疗服务的改变较为深刻,甚至象国外科研到床边的个性化、定制化服务是可以预见到的。
再有就是医疗与养老康复的紧密结合也是必然的,中国正在快速进入老年社会,健康养老,生态绿色康复与医疗服务的紧密结合,发挥医院的治疗优势,其受众面是非常广大的,也必然是未来医院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
记者:对比其他公共建筑,医疗建筑的外观和造型似乎最“中规中矩”,作为建筑师,如何在医疗建筑中体现设计感?
赵强: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外观和造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儿,但是最基本的建筑美学原则还是要遵循的,我们现在的“千城一面”建筑师是有责任的,对领导口味的琢磨,为方案找一个合理的噱头,喊一个响亮的口号,成了建筑师外需要下功夫去研究的领域,令人遗憾!我们应该从功能和使用空间的根本出发,去发掘建筑的根本特点和形式。
记者:依照各位的经验推断,未来我国的医疗建筑设计会有哪些发展趋势?
赵强:这个很难做出准确判断,但是可以预见到的是“互联网+”的概念,是未来医疗建筑要重点考虑的发展,手机预约,手机付费,实时视频诊断,远程诊断,远程治疗,无人机收发采样,运送标本,甚至提供其他机器人可以负担的治疗工作,都是可以预见到的。让我们大胆的去拥抱“互联网+”带来的新的医疗体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