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发展观光农业既为农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又为市民提供了新的休闲去处,也促进了农村“三产”的发展。
扬州地处苏中平原,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发展观光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观光农业,将扬州的农耕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相结合,不仅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也可以促使扬州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对于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和旅游业发展都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扬州市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1、扬州市观光农业已经初具规模。从1975年绿洋湖生态自然保护区建立,到2001年之后大量的生态观光园开始建成。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目前扬州市现有的观光农业园已经达到44个,建设面积达到5.76万亩,2004年接待游客近70万人次,直接经济收益达1275.6万元。渐露头角的休闲观光农业已经在丰富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催生农业商贸服务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显示其积极作用。
2、扬州市观光农业特色明显。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地方特色农产品为媒,由地方各级政府搭建平台的各类节庆活动,如每年4月19日-5月18日江都的花卉节和5月16日-6月28日龙虾节,每年4月16日-4月18日仪征的绿杨春早茶文化节,每年8月8日的宝应荷藕节,高邮的中国双黄鸭蛋节和高邮湖螃蟹节,这些各具特色的节庆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参与,对于本地区的农产品推介,吸引各类资金合作开发,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发展观光农业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扬州农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孕育,涌现出一批特征比较明显、生命力较强的县域特色农业,已经成为运河边上的一串明珠。宝应县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有机四水”――水产、水禽、水稻和水生蔬菜。高邮市重点发展了“绿色五业”――鸭业、鹅业、米业、渔业和林业。江都市重点发展了特色产业――花木、水产、畜禽、粮油,该市的花卉苗木素有“十里栽花算种田”的传统,是“中国花木之乡”。仪征市大力推进丘陵山区开发,加快发展茶叶等经济林果。各地充分依托这些丰富的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各具特色的农业旅游产品。像宝应县就重点发展了一批以水产、水生蔬菜为特色的观光农业园项目如江苏宝应渔业科技示范园区、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业示范园、正润生态园、荷园;江都市重点发展了雅典娜花木园区;高邮市利用其独有的古文化资源和湿地资源,重点建设了龙虬庄古文化公园和绿洋湖湿地森林公园。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扬州的观光农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4、发展观光农业的一些模式。
大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1)观光农园:观光农园是指开发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茶园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摘菜、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像宝应安宜镇的草莓示范园,仪征月塘的神居茶园、登月茶场等等,不仅可以让游客亲自体验采摘草莓、茶叶,更达到了休闲的效果。
(2)休闲度假村:休闲度假村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度假村内提供的休闲活动内容一般包括田园景色观赏、农业体验、自然生态解说、垂钓、野味品尝等,除了观光旅游、采集果蔬、体验农耕、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外,还可以住宿、度假、游乐。如江都市邵伯镇旅游风景区京江度假村和高邮市马棚镇的生态旅游度假村现在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2004年接待游客数达到了12.5万人,直接经济收入达到250万元。
(3)休闲农场:利用规划建设农场,开展简单或具特色的休闲、度假、娱乐、农作、垂钓、食宿等活动。扬州本地的休闲观光项目常采取这种形式,充分利用了本地南临长江,北接淮水,中贯京杭大运河,辖区内河流纵横,高邮湖、邵伯湖水域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展垂钓、美食等休闲观光项目吸引游客。像宝应县的垂钓园,高邮的高邮湖渔家乐园、千亩渔场,江都大江水产养殖场垂钓园等,规模不大,但特色明显,深受欢迎。
(4)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和品种,进行展示。园区往往分为多个区域,像江都的雅典娜花木园区的观光项目就包括参与性农事、名贵花卉欣赏、垂钓、盆景观赏、生态观光、科普教育,游客感到十分新鲜。宝应的荷藕已经获得了原产地保护,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业示范园和荷园主要就是荷藕新品种的展示。
(5)自然风景区:利用乡村地形起伏、溪流交错、景色秀丽、环境优美,再加以人工的开发,开展自然生态游,吸引游客。仪征的铜山森林公园、龙山风景区,扬州西郊森林公园就是一种森林公园的形式,是开展郊游、度假、避暑和享受大自然野趣的理想场所。高邮的绿洋湖湿地森林公园则是利用了本地独有的湿地资源开展旅游。
二、存在的问题
扬州市发展观光农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观光农业的发展应该说才刚刚起步,存在不少问题。
1、定位不明。全市规划建设的休闲观光园区已有44个,其中属项目建设型的为多,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对建设休闲观光园没有正确的定位,带有一定的自发性。
2、规模小,品位不高。全市观光园区多为低、小、散,功能齐全、档次高、服务好的观光园区还很少。在社会上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小,影响小,直接导致游客数量少,经济效益有限。
3、特色不明显。农业休闲观光园赖以生存的就是其鲜明的特色。扬州市的观光园游玩项目比较单一,往往一个地区相同特色的观光园就有好几个,旅游项目大同小异,服务内容缺乏特色和风味,吸引力不强。
4、管理部门不明确,投入偏少。现有的农业观光园区、景点,旅游部门、三产部门、农业部门等相关部门都在管,但是都无实质性的管理内容。存在大家都管,大家都不管也无法管的现象;政府除少量的项目资金扶持外,其余的投入极少,对景区的发展、壮大影响力、推动力很小。
三、扬州市发展观光农业的思考
观光农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结合扬州市的实际来看,已经具备了发展观光农业的条件:
首先,扬州市气候条件优越,农业资源丰富,有发展观光农业独特的自然基础条件。扬州地处苏中平原,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常年气候温和。全市绿化林地面积达7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4.5%,是“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生态示范市”。扬州农业资源丰富,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基地和畜产品、水产品的主产区,宝应县是“中国荷藕之乡”,江都市是“中国花木之乡”。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是观光农业发展的基础。
其次,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显著提高,是推动观光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支出结构悄然发生着变化。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以后,更加强了对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体育健身等高层次消费需求。观光农业的发展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密切相关。目前扬州的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宁启铁路通车,润扬大桥开通,为扬州的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扬州观光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最后,随着城市开发建设步伐加快,城市人口密度增大,生活空间减少,特别是城市工业和城市生活的各种污染、城市环境恶化给城镇居民身心健康造成极大损害。而由观光农业所创造出来的新的旅游资源,向游客提供了贴近自然、廉价且有利于健康的旅游休养方式,并且游客还可以参与其中,体验农作的乐趣,这种全新的旅游经历无疑会对游客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四、扬州市发展观光农业的思路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景观、农事活动、农展节庆为载体,展示现代农业、传播农耕文化、体验乡村风情、释怀农民情结的新型生态产业。
1、明确区域布局。要以农业文明和农村文化为主线,以农业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及农村文化习俗为主要内容,充分利用扬州本地的自然资源、特色农产品资源、农业文化资源和现代农业资源,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结合我市的地域特点、农业资源分布和开发现状,重点建设五大休闲观光农业区,即扬州城区周边休闲农业圈,高邮湖、邵伯湖环湖观光农业区,仪征丘陵山区生态观光农业区,沿江观光农业区,运河观光农业区等。
2、明确发展重点。从“农”、“土”、“野”出发,在“新”、“奇”、“特”上下功夫,把观光农业与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和都市农业等有机结合,作为现代农业新的增长点加以培育和发展。重点探索体验型、展示(教育、示范)型、休闲(疗养)型等旅游农业模式,建成一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特点,具有观光、体验、休闲、度假、教育等多种功能的农业旅游项目,开辟一批农业旅游线路,逐步做大旅游农业产业。
3、突出功能开发。发展观光农业,加大人文资源和农业生产要素聚集整合,强化功能开发。突出文化功能,展现农村特色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挖掘乡土风情的文化积淀;突出生态功能,利用人文历史、民俗古迹、旅游景观,辅以园林绿化,结合发展特色农业、田园景观、生态保护区、植物园等;突出科教功能,突出“农”味科普教育,展示传统农业文化遗产,展现现代化农业科技成果;突出载体功能,以现有的各类农事节庆、节会为载体,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知名度,推动经济发展。
4、增加投入。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契机,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和强化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各种资金,包括国资、民资、外资加大对农业观光景区的投入。各级政府在财政上也要加大扶持的力度,使景区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