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巴士一汽办公大楼,被誉为国内建筑领域最美办公大楼。在业内各种评奖中也屡获殊荣。本期我们继续为大家送上,同济设计院院长集团副总裁,曾群建筑师系列采访第二期,也是本项目的第一设计人,听听作者对项目的精彩解读!
(办公大楼整体效果↑)
关于设计大楼的上部的盒子的材料选择整个大楼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顶部悬挑8米左右的黑色金属盒子。金属盒子与下部的水泥主体形成新与旧的强烈对比。从四平路上经过,的确是一个吸引眼球让人过目不忘的盒子。请问当初是怎么思考这个盒子呢?
(顶部不锈钢的盒子↑)
曾群:首先这个盒子是大楼扩容的办公空间,是一个整体钢结构,这就注定了他与下边的原来主体新与旧的区别。其次确定他的颜色,主要是檐口的太阳能板是黑色,整体为了与之协调采用了黑色。
盒子的出挑是为了与学校形成对话。站在这个盒子下部,这个地方层高不高,本身相对比较灰暗,我们希望这个地方能够反射到校园的景色。另外我们希望在一层也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者一些环境的东西,因为这个地方本身出挑有8米多,视觉面积比较大,如果比较灰暗的话就没有太大意思。所以我们首先确定这个地方一定要做反射。
(办公大楼夜景↑)
反射最好的材料就是不锈钢,铝合金达不到这么高的反射要求。但是不锈钢要满足表面平整的要求需要很厚。施工队在做样板的时候,给我的样板比较厚,但是实际施工考虑到造价等因素,钢板厚度减薄了很多,大概只有1毫米。不锈钢本身存在应力,太薄了就会自然有翘曲。就是大家看到最终的完成效果。但这种效果给我了很大的惊喜,整个下部有一种柔软的反射效果,这个算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所以后来自己也在反思,对材料的应用,我们还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薄与厚的差异各有效果,薄的节省了造价,但效果也很奇特,如果当时了解了这点,那我一开始就会选择薄的了。
关于大楼的下部的异形盒子的材料选择
大楼下部插入了几个异形的盒子,这几个盒子从颜色上看是金属铜的。但是作者并不敢确定。因为铜价格较高,市场上也有一些金属仿铜的效果可以达到类似效果,所以跟设计师求证下?
曾群:这几个地方用的的确是真正的铜板。首先因为加在一起规模不是很大,造价上还可以接受。本来也可以用其他方法做仿铜效果,但是我比较反对材料模仿的这种做法。这不是一种原生态的方法。除了个别的材料需要特殊塑造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外,大面积表达是不合适的,除非表达特别意义。
当然我也想到钛锌板。但是我认为钛锌板太缺少光泽,他更像是一个文化建筑里故意要展现那种旧旧的味道的感觉。最后才想到铜板。我们设想中的铜希望比现在要暗点,而且每块可以不一样。这个比较遗憾,最后现场用的采用了抛光的铜。
这其中有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当时我们和意大利米兰理工就这个项目的室内设计交流,我们各自的方案,都不约而同的想到了铜。他们觉得铜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很好的代表。当然我没有过多考虑中国文化的东西,但是这坚定定了我用铜的信念。
(一层其他异形盒子夜景↑)
这几个盒子在材料上做了重要选择,主要是为了在主入口处抓住人们的视觉重点。另外也是为了打破大楼本身比较方,下部比较平淡的感觉。所以,在几个盒子,我们也用材质做了加强,最终到了很好的效果。
入口的蘑菇状的报告厅,增加了材料的细节处理。我们做成了交叠的鱼鳞状,立体感强烈。有人认为,这个铜太亮太炫,但在这个地方,其实我就是要这种夺人眼球的效果。
(穿孔铜板包裹的盒子↑)
其他几个盒子,我们做了不同的细节处理手法。铜材料采用了穿孔形式。穿孔的方式我们做了仔细研究,一方面穿孔率的比例,多少刚好能够达到比较好的视线通透效果。另有一点,同一板面上最好不要均质的穿孔,因为会削弱他的强度。所以结合这两点,我们铜板上采用了两种大小不一的穿孔。这样走进了看也不会觉得单调。至于孔径大小,我们当时都打成一比一的图放到墙上感受最终才确定下来的。
关于大楼室内完成度问题
整个大楼室内小到卫生间,大到墙面分隔,非常统一,也相对简洁,这种简洁明显是建筑师处理的风格,请问当时的室内设计是怎样一个过程?
曾群:首先整个大楼的室内设计是我们自己团队完成的,是一个由建筑师主导的设计。尤其大楼的一楼是我们团队自己做的,二楼以上是由二院完成的。当然内部些具体的室内房间装修可能涉及室内设计师,但主要的公共区域都是我们完成的。
(一层公共走道↑)
整个设计楼,我们用了很多的材料。有些设计师喜欢统一干干净净的东西。但我更喜欢丰富,玻璃,铜,金属,地面混凝土等,我故意把很多材料放在一起,就是希望他们交织在一起。

我就是希望呈现一种丰富性。我更倾向像OMA的那种做法。所以我在一楼就是以丰富为主,楼上是办公,所以我们选择统一协调,一楼更多的就是冲突。这种冲突带来丰富性,包括不同的人来了会有不同的感觉。
(一层开放大厅↑)
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中国很多设计师来都说是不是材料太多了,但是很多欧洲的美国的建筑师过来都非常喜欢。特别是荷兰人,他们都非常喜欢这个大厅。当时我们很多人讨论是不是白色,木头统一比较好。
但我坚持说不要小清新,就是要冲突要丰富,甚至是乱七八糟。到现在很多人有不同看法,这样挺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丰富与杂乱也会意味空间的丰富与随性,让人不拘束,这样就会给人感觉就更有包容性。
所以回过头来讲,材料始终为我们的想法服务。
(顶层盒子内部办公↑)
最后,我们在一楼很多区域,吊顶使用了扩张网,包括顶层的盒子,室内的风管的处理,其实都用了很真实的方式。
像扩张网,这本身就是一种普通材料,而不是把某种材料再做成某种形状来做装饰。我觉得建筑的材料使用就应该更多的是真实的方式,这是一种我自己认为比较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