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漒

洲联集团:艺术地产要注重人文关怀

俞漒 2016-02-19 发布   来源:建筑畅言网  浏览次数:19

“ 古往今来,建筑与艺术一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法国的凡尔赛宫,英国的白金汉宫,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再到中国的故宫,无不是建 ”

古往今来,建筑与艺术一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法国的凡尔赛宫,英国的白金汉宫,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再到中国的故宫,无不是建筑与艺术的美妙结合体。作为优秀的建筑作品,应当具备一定的艺术气质,因为只有拥有了艺术气质的建筑,才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纵观目前中国的艺术地产,它和其他地产类型相比仍未达到应有的高度。艺术地产一直强调生活艺术化,企图以各种艺术性活动、展览等丰富居民的社区生活,从而营造一种所谓的艺术氛围,结合建筑方面的艺术性打造取得整体效果。然而艺术地产的困难在于,艺术本身的生活化过程需要颇费一番周章方能完成,而且这种过程的不可复制性对开发商的生活艺术化理念的冲击也随着艺术地产作为高端地产的重要表现形式显得越来越突出,使得艺术地产成为一个矛盾体,即如何在艺术在表达上不沦为平庸的同时满足社区居民的艺术需求。建筑上的艺术性已经远不够资格成为艺术地产的核心吸引点,在艺术的人文关怀上做足文章是开发商在盈利的出发点上最应该关注的问题。


艺术和当地文化的可复制性问题


艺术的生活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的时代精神。虽然它可能只有几个词,但在不理解时代精神的情况下盲目利用建筑风格情调搞 “复古风”、“欧美风”等表层形态上的艺术性已经和普通的地产项目无异,空有华丽的面孔而无艺术之内涵。这也是目前国内多数艺术地产为人所诟病的深层次原因。雕塑、园林、展览做得漂亮一些,开设部分居民喜爱的大众艺术形式活动,就可以自诩为艺术地产,而没有领悟到艺术的时代精神在艺术地产理念中的先决地位。


这里的问题在于,艺术的时代精神究竟是什么。并非每个人都是艺术家,也并非每个人都有一双善于挖掘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元素。这也是艺术生活化面临的最关键的难处。对本身就以“多元化“为核心的艺术时代精神,不同人群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多元化的人本主义、个人存在、身份确认、所属阶层和社会关系的当下,这种理解上的多样性也阻碍了开发商在地产建设时对艺术的表达以及各种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梳理。其结果便是空有精致的建筑形态而无统领整个项目的艺术关键词。


时代精神本就是虚无缥缈的概念,对不甚关心艺术美学的开发商来说更是无可捉摸。但这一点正是艺术地产开发首先应该明确的方向,无论建筑上是时间上的复制还是地域上的复制,其美学基础都需要和当地文化紧密结合。文化在诠释艺术时代精神中的作用是任何因素所不能比拟的,这也反映出了艺术地产在时代精神方面的不可复制性。这里所说的文化也有着强烈的时代性特征,即使是建筑的艺术特色性,在建筑上所体现出的风格亦应处于这种核心文化的统领之下。


遗憾的是,现实的艺术地产却并没有完全贯彻这一原则。诸如设立现代感十足的雕塑群、建筑打造上绞尽脑汁挖掘现代特点就能叫现代风情的艺术地产,随后加以规模化复制,是艺术生活化最大的认识障碍之一。没有当地文化的时间性特征融入,空谈复古、西式、现代、前卫等所谓的项目整体艺术风格至多只能在建筑上勉强立足,而在至关重要的艺术人文关怀上缺乏必要的支撑点。替社区居民们提前设定共同文化认同感前提下的艺术时代精神,通过时代精神而非建筑设计吸引目标客群才是艺术地产区别于普通地产形式的根本特点。这种主观设定在多元化的当下显得十分必要,撇开艺术所依赖的文化时代性而鼓吹自身拥有多少艺术元素可谓本末倒置,其结果是整个项目沦为“四不像”的艺术大杂烩。


快节奏生活对艺术格调的影响力


在确定了项目所需要表达的艺术时代精神之后,艺术格调的选择则是下一层面上的问题。艺术的内容载体具有充分的多样性,却在历史上被人为割裂为不同等级,所谓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分即在于此。快节奏生活对艺术格调的影响力本不应是开发商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但由于在最上层的时代精神上没有清晰的思路和理解,开发商容易下降到此高度以所谓的替客户着想的服务理念人为设定艺术格调高低,或者是满足老年人娱乐的戏曲、书法活动室,或者是迎合儿童教育培养的兴趣班、艺术班;功利性质的艺术生活化确实贴近居民的生活中的艺术需求,然而对整个项目的长远价值保持和提升作用实在有限。


这种延续旧艺术格调观念的缺陷同时被另一个极端即将艺术束之高阁、和居民隔之千里的艺术“神圣化“倾向所放大。绝大多数的艺术地产项目并非仅仅面向艺术家,怎样在快节奏的生活之间觉察到艺术时代精神在格调选择中的指导性作用是开发商面临的关键问题。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不同水平的艺术地产开发能够从它所选择的艺术类展览中窥知一二。艺术中心、美术馆、博物馆等艺术文化保留展示载体是艺术地产所采用的常见形式,是提升社区形象、塑造自身个性的重要手段,展出内容和项目所要体现的艺术时代精神契合度如何,在何种程度上能够反映艺术和当地文化的结合,都是考察开发商对艺术理解深度的一面面镜子。如果对上一个层面的时代精神问题含混不清,在这一层面上则必然对自身的人性化艺术服务产生怀疑,从而走向两个极端。


这样牵出了艺术的时代精神具象表达的开发商难题。即使明确了表达内容,应该通过什么具象表达方式呈现于居民面前是在操作运营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而开发商的解决方式通常是对客户人群进行主观成分较大的分类,以和格调选择同样思路的分类方式将所谓的拥有共同艺术爱好、艺术品位类似的一群人作为项目的重点营销对象,其分类标准甚至可能是收入或者职业。客户分类当然是必要的,但这种主观性设定若也降低至表达层面,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建筑是各种表达方式中最容易的一种,也最容易成为开发商所打造的重中之重,殊不知艺术生活化进程之所以困难重重,具象表达方式的停滞是最主要的原因。在时代精神尚不明晰的局面下试图凭借艺术格调的大众化调整达到艺术生活化,其趋势便是艺术的平庸化和功利化,将原本所应包含的艺术美学弃之于不顾。  


生活艺术化——“快销”模式下的人生价值观反思


生活需要价值几何的艺术所支撑


如果说艺术生活化是开发商可以将自己的主观理解通过艺术的具象表达方式(无论它们所受到的评价怎样)抛给社区居民,那么生活艺术化则是一个双向性问题,需要居民对这种表达方式及其背后的艺术美学本质的进一步加工和反思。艺术美学本质对于艺术地产来说,事实上是艺术人文关怀下的价值观体现。虽然一般人无法系统性地将这种本质抽象出来,但单纯依靠开发商的艺术氛围打造只是硬币的正面,背面则是人们在以盈利为根本出发点的“快销式”艺术地产经营指导思想下对人生价值观的反思。


如此看来,生活艺术化确实是“小于”艺术生活化的,因为它需要开发商和居民的双向互动,而非开发商的一厢情愿。现在的误区在于,开发商混淆了生活艺术化和艺术生活化的界限,一直强调本应多方共同参与完成的生活艺术化而不是理论上能够由其独立完成的、体现艺术地产核心价值的艺术生活化。日常生活中需要多少艺术,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审美等众多方面的价值,是每一个人都会思考、却很少意识到自己在思考的问题。抓住这一点对艺术地产的开发理念革新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的确,这一部分内容和地产开发的紧密性并非显而易见,但却是艺术地产开发前开发商在明晰艺术的时代精神之后必须自问的一个问题。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拘泥于生活则容易陷入功利化泥团,脱离于生活则让艺术高不可攀,无人问津。如果将生活比喻成一出戏,那么在整个社会焦虑浮躁、各种声音难以辨别的多元化时代,开发商必须了解客户心里最适合自己的生活中艺术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主角还是配角,占戏的分量有多大,通过怎样的路径影响剧情的发展。这里面的潜台词便是互动和合作。生活艺术化不仅是开发商营造的静态环境,也需要一种随着客户和时代价值观的变迁而动态演化的力量。在理清这一大问题的基础上再考虑艺术的不同表现载体、表现手法等具体属性。


对生活的艺术性每个人都能说出些道理,而开发商的当务之急既包括提出自己的道理,也包括兼顾客户的看法。所以艺术地产的开发商不仅仅是开发商,更像一位艺术美学家。艺术地产与艺术家基地不同,社区居民离开专门的艺术载体也应该能够享受融入艺术元素的日常生活。文化的认同感和包容性是一个艺术地产项目为人们所接受的基本条件,开发商需要以此为出发点了解并修正自己对客户艺术需求的结论,并非艺术活动的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开放、艺术展览主题的不停更换就能吸引客户的眼球,即使它们是客户乐于欣赏、参与的类型。


艺术地产契合何种独特的价值观


从哲学的角度上看,艺术地产的开发商更类似于艺术家。无论是目前他们最关心的建筑形态还是建筑、景观小品等物质载体背后所包含的时代精神,都需要开发商在与客户分享自身特定的审美价值取向的同时体现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这些人生价值观并非相互独立、相互割裂,而需要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呈现在客户面前,让他们在生活中能够切身感受到以价值观为中心的艺术化过程,进而同开发商进行艺术互动。


精神和物质财富的并进是价值观中统领全局的核心要素。其文字理解上看起来浅显易懂,因为艺术本就是精神和物质的有机结合;但想要促成两者在地产这个平台上和谐共融,则颇不容易。以艺术地产中最引人关注的建筑为例,开发商往往将聚焦点集中于建、雕塑、景观等形态的外表塑造,又是大师设计又是特色风格,但对最基本的建筑质量做不到精益求精,空有所谓的艺术灵魂而无稳固的躯壳。这里则牵扯出艺术地产的社会性,项目能够为社会带来什么,其中便蕴含着艺术的审美观念在项目宣传上的体现。这也更呼应了开头的那句话,艺术地产开发商自己就应该是艺术家,至少要对艺术有着自己的一套系统性见解。然而目前这样的开发商不在多数。


个人对艺术的理解可能相差甚远,开发商所能挖掘的价值观切入主线是结合社会现状的艺术社会功能。在当今社会复杂多变、变革加深所导致的价值观缺失与社会的迷茫大背景之下,艺术地产是一种适合在小范围内重塑积极价值观、进而向外推广的载体。它不仅仅是在造房子,更是在造观念和审美取向。遗憾的是开发商在这个层面上的思考甚少,只有珍贵的雕塑、常设的展出、另类的建筑而无法让客户感受到这些东西的背后能够给他们传达何种艺术与人生的价值观念,只能是实现了艺术的传播功能而无更多社会功能。将个人放在社会范畴下考虑适应方案和合作交流方案是针对目前自我中心型、坚持己见型价值观甚嚣尘上的社会病态的典型例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容易做到。


目前国内较为成功的艺术地产都遵循着这条主线,利用艺术地产所具备的独特艺术审美功能搭载去改变居民的精神面貌,旨在恢复现代的人性和谐,这已经在艺术熏陶的基础上再上升了一个层面。生活艺术化不能简单等同于熏陶,只有改变人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方能真正实现。抛开艺术的社会性便开始谈艺术内容的宽泛性,究其一点,还是在“快销”时代没能抓住艺术本质就匆匆构建骨架,其结果可想而知。


建筑是当代艺术的组成部分、地产的主要载体,硬件是房子,所以说,激进的开发商同当代艺术的结合是合情合理,并会在地产界造成强烈的文化艺术冲击,当代艺术、建筑艺术也获得发展的共同阵地,地产与艺术将永远地互动下去,共同推动着当代文化在社会上的广泛传播。

本文隶属于专栏

大话建筑

大话建筑

和你一起大话建筑、室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等相关故事!

关注专栏

风格制定
顶部色彩